产地分布
产区海拔高度除茅山山脉外,一般在100一'200米左右。全区适于种植水稻,土壤以坚实黄泥土、白土等平产土为多,约占60%。山区水牛主要分布于宁、镇、扬丘陵山区的苏北盱眙、六合,和苏南山区包括南京市郊各县的丘陵地区。1980年产区内有水牛18万多头,约占该地区大家畜总数的90%以上。1
形成历史本省山区水牛与安徽大别山区的水牛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南宋时代已从华南移殖水牛至此,以供农田生产所需,多年来经当地农民长期饲养繁育而成。这个地区历史上是本省水牛繁殖基地,当地群众素有饲养繁殖水牛的习惯,过去每年均有上万头水牛支援外地。约在半世纪前丹阳、溧阳已成为苏南的两大牛市场,每五天一集,每集均有几百头牛上市,多来自皖南和苏南的山区,并贩往苏北和苏南其它各县,老弱牛则运上海屠宰。由于产区多丘陵山地,草地资源丰富,为山区水牛的饲养繁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1
外貌特征山区水牛体型结构紧凑,有一对大角,角弯呈箩筐形或簸箕形,向后上方平弯,色青,长54,---60厘米。眼大有神,面颊清秀,头部散见白毛斑点,鼻镜宽,鼻孔大,公牛鼻骨微隆,嘴大唇齐。牛前躯髫甲高长,前胸宽,肋骨开展腹围大而不下垂,背腰宽平,尻部倾斜,但肌肉丰满,四肢粗壮,蹄小质坚,肢势端正,尾根低而粗,尾长不过飞节。绝大部分被毛呈石板青或瓦灰色,四肢下部多白毛,自毛水牛为数不多。1
主要特性体型中等,结构紧凑。被毛石板青或瓦灰色。角大,弯向后上方,呈箩筐形或簸箕形。髻甲高长,前胸宽,背腰宽平,尻部倾斜,尾根低而粗,尾长不过飞节。四肢粗壮,蹄小质坚,善走山路。成年体高:公牛133厘米,母牛128厘米。成年体重:公牛450千克,母牛410千克。最大挽力:公牛610千克,母牛557千克,阉牛537千克。6成膘屠宰率47%,净肉率36%。初情期15~18月龄,初配年龄29月龄,发情周期1 9天,持续期27小时,繁殖年限13年。2
性 能山区水牛的发情,并无季节性,据盱眙县种牛场统计,一般初情期在15-18月龄,初配年龄平均29(16.6"37.9)月龄。初孕年龄33.5(21.9~47.9)月龄。发情周期均18.84±0.88天,发情持续期平均27.1小时,但随年龄的增长发情期有延长的趋势。配种时间一般在发情开始后的第二天。每年8,v11月份是发情配种旺季,这一期间发情母牛总数1047头,占总母牛数的z3.4%。母牛妊娠期平均为333.89(301---'360)天,初产年龄平均44.9月。母牛产后第一次发情的间隔时间平均59.4(5---,180)天,平均产犊间隔时间为574.13天。母牛的繁殖年限平均为13年,长者16年。一生最多能繁殖犊牛13头。1
生产能力山区水牛耕作能力较强,行动较灵快,耕后能较快恢复常态。1981年6月在盱眙果园的实地测验,用木犁在黄粘土熟地上,每小时可耕O.76~0.91亩。山区水牛以耕田为主,极少注意其产肉性能,进入屠场的均是老残水牛,据产区食品部门的记载,其屠宰率为45%左右,净肉率只有30%。1981年6月用两头老牛实测,平均膘情6成,宰前饥饿48小时,平均屠宰率47.3%,净肉率为35.6%。但这些资料不能表示水牛的肉用价值。如果是壮年阉牛,经过育肥,净肉率会有明显提高。1
综合评价山区水牛肉用性能较强。今后仍应以役用为主,兼供肉乳用。由于对耕牛的饲养管理不够重视,野交乱配时有发生,使其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故应加强配种管理和选育工作,提高其质量。近年来已经开始用摩拉水牛与山区水牛杂交,虽在苏南取得一些效果,但杂交牛的持久力较差,且必须较本种水牛提前调教,所以这类杂交牛仅可利用其杂种优势,而不宜扩大杂交范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