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肉孢子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肉孢子虫(Sarcocystis)属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本虫最早于1882年在猪肉中发现,到20世纪初才被确认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

基本介绍该虫所致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对畜牧业造成一定危害,偶尔寄生于人体。肉孢子虫虫种的鉴别与分类颇为混乱,一般认为寄生于人体小肠并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有二种,即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 Taelros et Laarman,1976),中间宿主为猪;人肉孢子虫(S.hominis Railleita et Lucet,1891),中间宿主为牛。上述两种均寄生于人的小肠,故又统称人肠肉孢子虫。此外,以人为中间宿主,在人的肌肉组织内形成肉孢子虫囊的为人肌肉肉孢子虫,也称林氏肉孢子虫(S.lindemanni),其终宿主尚不清楚。这三种肉孢子虫在我国均有人体病例报道。1983年左仰贤首次在我国云南发现2例猪人肉孢子虫病人,1986年李逸明和连自强在云南耿马县首次报道了人体自然感染人肉孢子虫的病例,随后又进行了人肉孢子虫人—牛间的循环感染研究,阐明了这两种孢子虫的生活史。图1 肉孢子虫

形状肉孢子虫囊(sarcocyst)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差别很大;长径1~5cm,横径0.1~1cm,囊壁内有许多间隔把囊内虫体--缓殖子分隔成簇。

成熟卵囊长椭圆形,内含2个孢子囊(sporocyst),因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孢子囊即脱出,孢子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壁双层而透明,内含4个子孢子,大小为13.6~16.4×8.3~10.6μm。人肉孢子虫的孢子囊较猪人肉孢子虫的孢子囊稍大。

分类猪、牛、羊肉中都可能有肉孢子虫。

1.猪肉孢子虫(Sarcocystis miescheriana)大小为2~3×0.1~0.3mm,寄生于猪腹部及膈膜肌的肌纤维内,虫体周围无结缔组织膜,只有内部分割的间壁,并充满了芽孢。猪肉孢子虫外形的变化较多,有椭圆形、伸长形、弯曲形,在高倍镜下甚易发现镰形芽孢。心肌切片可发现很多肉孢子虫,阳性率高于膈肌。在肌肉纤维内出现淡灰白色的纹条或斑点。钙化的猪肉孢子虫是猪肉发现钙化现象中最普通的一种,如不注意观察及检查,可与钙化的旋毛虫相混淆。

2.牛肉孢子虫(S.blanchardi)寄生于水牛肌肉内,纺锤形,长10~40mm,呈黄色,在全身肌肉内寄生,食道壁肌最多。

3.羊肉孢子虫(S.tenella)寄生在绵羊、山羊的食管结缔组织中,舌、咽、膈肌、骨胳肌等部位。在羊体不同部位,所寄生的肉孢子虫的大小有很大差别,据观察,迈氏管在食道的结缔组织中可自小米粒至白豆般大;在心内膜下有时大如芝麻;在肌肉中则需显微镜才能观察。

宿主人和猕猴猩猩等食肉类动物为人肠肉孢子虫的终宿主,牛、猪分别为人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终宿主粪便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被中间宿主(食草类)食入后,子孢子在其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在多数器官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形成裂殖体,进行几代裂体增殖后,裂殖子进入肌肉组织中发育为肉孢子虫囊,横纹肌及心肌多见。肉孢子虫囊内滋养母细胞或称母细胞(metrocyte),增殖生成缓殖子(bradyzoite)。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囊被终宿主吞食后,缓殖子释出并侵入小肠固有层,无需经过裂体增殖就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为卵囊,卵囊在小肠固有层逐渐发育成熟。人肌肉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为人,其终宿主可能是食肉类哺乳动物、猛禽或爬行类。

致病机理人因生食或误食含有人肠肉孢子虫囊的肉类而感染,囊内的缓殖子侵入肠壁细胞而致病,可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感染猪人肉孢子虫后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血性腹泻。严重感染可引起贫血、坏死性肠炎等。一般来说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但是免疫受累的宿主则可出现严重症状。

人肌肉肉孢子虫病的临床表现与寄生虫部位有关,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如寄生于重要部位则可引起明显症状,如寄生于喉头肌的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和声音嘶哑,寄生于心肌的可引起心肌炎。此外,肉孢子虫囊可破坏所侵犯的肌细胞,并造成临近细胞的压迫性萎缩,肌肉可因水肿而出现疼痛。一旦囊壁破裂,释放出的肉孢子毒素(sarcocysin)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肾上腺、肝和小肠,严重时可致死亡。

感染林氏肉孢子虫的人,其心肌、舌肌、膈肌和骨骼肌可存在肉孢子囊,并出现相应症状。肉孢子囊崩解后释出的肉孢子毒素也可引起过敏毒性反应,严重可造成死亡。

诊断有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可采用直接涂片法、蔗糖浮聚法或硫酸锌浮聚法等,从粪便中检出囊卵或孢子囊即可确诊。肌肉内的肉孢子虫可以作常规活检诊断,同时可发现有肌炎甚至肌坏死存在。

生活史对于肠腔型的肉孢子虫来讲,人的感染来自于生食、半生食含有肉孢子囊的猪肉或牛肉。缓殖子在消化液作用下从肉孢子囊中释放出来,侵入肠黏膜,分裂增殖并发育为雌、雄配子,两性配子交合为合子,然后合子发育为卵囊。成熟卵囊内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卵囊在人粪便内释放出孢子囊。

当孢子囊被牛或猪吞食后,肠腔内释放出来的子孢子钻入血管,在血管内皮细胞内演变为裂殖体,裂殖体破裂后释放出裂殖子,裂殖子侵人心肌和骨骼肌内形成肉孢子囊。肉孢子囊内含大量缓殖子。

对于肌肉型肉孢子虫,人的感染是吞人被猫、犬粪内孢子囊污染的水或食物而造成的。子孢子在肠腔内从孢子囊内释放出来,随后侵入血管,在血管壁细胞内经两代增殖而成为裂殖体,裂殖子从裂殖体内释放后侵入心肌或骨骼肌。形成肉孢子囊。猫、犬作为终宿主体内的发育类似人作为终宿主的肠内发育过程。

致病肠道型肉孢子虫感染后多数无临床症状,当疾病发生时可出现反胃、呕吐腹痛、腹泻。人肠牛肉孢子虫在吞入牛肉后3~6小时即可发病,而人肠猪肉孢子虫发病常在吞入猪肉24小时之后。

据资料表明,世界上人群感染率在2%~10%。肌肉型肉孢子虫多数感染者常无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与肌肉内肉孢子囊的大小有关,肉孢子囊通常在5μm~5cm。较大的肉孢子囊可引起肌肉疼痛、肌肉无力,但肌肉炎症及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不常见。

至今为止,全世界有46例确诊肌肉型肉孢子虫病发生,其中35例是肌肉型病变,11例是心肌型病变1。

流行与防治预防感染以不生食牛肉、猪肉或其它肉类,加强肉类检疫制度,加强牛、羊、猪等动物的科学饲养为主。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可试用磺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甲异恶唑(TMP-SMZ)等。

实验诊断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粪便中检测卵囊,包括直接涂片或浓缩后涂片法。但往往由于卵囊较小而漏诊。在感染早期,尽管诊状很严重,但由于原虫仍处于无性繁殖阶段,粪检任呈阴性,只有在有性繁殖阶段可检获卵囊。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