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青海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青海蛇是青海地区分布蛇的总称,并非特指某一种蛇。由于该地区地理原因,蛇类分布较少,且多为小型蛇类。主要有中介蝮,枕纹锦蛇和虎斑游蛇。青海省的蛇类分布,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动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但蛇类分布较少,且多为小型蛇类。主要常见蛇类有以下几种。

青海省的蛇类分布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动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但蛇类分布较少,且多为小型蛇类。主要常见蛇类有以下几种。

中介蝮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蝰科

中文属名:蝮属

中文俗名:青海俗称“七寸蛇”

物种信息:有毒,也是我国6种蝮蛇中毒性最大的一种蝮蛇。全长雄性500-90mm,雌性530-70mm。背面砂黄色,具两行深褐色圆斑,左右圆斑往往并合,其间的砂黄色在背面形成一列窄横纹;眼后黑眉较宽,其上缘镶黄白色边。上唇浅褐色主要占上唇鳞。鼻间鳞两外侧尖细而微弯向后;中段背鳞23-25行;腹鳞+尾下鳞187-229,平均207。有颊窝,有管牙。国内分布于青海、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在新疆栖居于海拔900~1650m低山多石缝和灌丛地方,夏秋季早上及午后在草场活动捕食,中午炎热则隐蔽于石山洞穴或灌木丛下鼠洞中,阴凉天气整天在外活动。9月中逐渐往背风向阳地方转移,10月底或11月初进入冬眠。以蜥蜴或鼠为食物。卵胎生,8月产仔2~5条,初生仔蛇全长200mm左右。在甘肃栖居于620~2400m平原、丘陵、高山的麦田、路旁、石堆、坟地及村舍附近,除蜥蜴外,也见吃鱼、蛙、鸟及其他蛇类。将中介腹放于草地上则腾曲不动,经反复驱赶,行不到lm即停下攻击,同时尾不断颤动,吱吱作响。将蛇置于牧草茂密处爬行3m即停下攻击人,且不再行进。在青海,主要栖居于林缘灌丛、草或乱石堆,主吃鼠类,也吃蜥蜴及鸟,垂直分布可达4000m。在青海主要分布在循化、尖札、共和、乌兰、都兰各县。

高原蝮学 名:Gloydius monticola

英 名:Pla-teau Pit Viper

科 名:蝮蛇亚科(Crotalinae)

分 布:分布于中国青海、云南、西藏、陜西、甘肃、四川等地

中文俗名:麻蛇(青海) 曾用名“雪山蝮”

[识别特征] 有毒,全长雄性413+61 mm,雌性459+60 mm。背面灰褐色,具红褐色或古铜色斑纹,系由两种颜色的鳞片组合形成,深色斑既不呈明显的两行圆斑,也不呈明显的横斑;眼后有深棕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吻棱不显;鼻间鳞略呈梯形,两外侧不尖细;背鳞中段21行为多,部分为19行,极个别可达23行;腹鳞+尾下鳞183~222,平均195。有颊窝,有管牙。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乱石堆处或灌丛杂草中。以鼠类、蜥蜴及蛙类为食物。9~10月产仔蛇6~7条,初生仔蛇全长110~120 mm,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范围自1500 m高达4320 m。高原蝮是蝰科( Viperidae),蝮亚科( Crotalinae),是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蝮属( Agkistrodon)。蝮属的共同特征是:头呈明显的三角形(尖吻蝮)或略呈三角形,头背具对称大鳞片。高原蝮特征与螋蛇很相近,与之区别的主要特征是:吻较钝圆,吻棱不显;鼻间鳞略呈梯形,外侧缘不尖细。背鳞21(19)-2(19)-1(17)。全长60~80cm。生活时背面暗褐色,杂以不规则的灰绿色斑点或横斑或构成网状斑;头部没有细白眉纹,有深色斑纹,眼后至口角一条黑棕色细线纹较明显,上唇缘和头腹面灰白色。体腹面土黄色,密布细黑点。栖息在高山或高原地区、常集群在溪旁或梯田旁无杂草的乱石堆中。雨后天晴,常数十条集聚在石块上晒太阳,捕食鼠类,每次产仔蛇5~7条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1。

生态习性: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囓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卵胎生,繁殖期在9~10月,每次约产幼蛇6~7条,初生幼蛇全长11~12公分,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范围自1500公尺到高达海拔4320公尺。

形态特征:小型毒蛇,全长雄性约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颈部至尾部有米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斑块,头背部有深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腹面呈土红色,密布黑色斑点。颈部明显,具一对颊窝,吻棱不明显;鼻间鳞略呈梯形,两外侧不尖细;背鳞中段21行为多,部分为19列,某些个体可达23列,具棱脊;腹鳞149~178枚,肛鳞1枚,尾下鳞29~48对。分布在青海省称多、治多、玉树、久治各县。对消灭鼠害有积极作用,应考虑合理利用。

高原蝮分布范围较狭窄,且在高寒地区,食物来源较少,繁殖力较低,种群数量不如其他蝮蛇多。

备注:中国赵尔密教授1997年曾经在《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一书中指出:横断山北段中段及其周延高山则成为亚洲蝮蛇的另一个分化中心,雪山蝮、秦岭蝮、六盘山蝮或还有其它类型,都是高原蝮这一祖型处於分化过程正在形成中的亚种或种。

枕纹锦蛇拉丁名:Elaphe Dione

别名:白条锦蛇,黄长虫

体长1米左右。头小,具褐色或黑褐色的网状纹。体背面淡灰色或棕黄色,有3条白色纵纹,纹间散布褐色或黑褐色的网状或并合的斑点。(依青海省黄南州标本描述)。栖息于田野、庭园、墓地、森林及其边缘、草原、半荒漠地区,为我国北方最常见的一种蛇。以小鸟和鼠类为食。无毒。分布于青海及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区和山东、安徽、江苏、四川等地2。无毒,体圆长,头较长而略宽扁,颈明显,全长520~1004毫米体背有3条浅色纵纹,其上排列着锯齿状窄横斑,腹面黄白色或灰色,缀有许多黑斑点,(易与红点锦蛇相混)食鼠,蛙,鸟,鸟卵,蜥蜴等。为卵生,于7月至8月间产卵于深穴或石缝内,每次产卵10(6-15)个左右,卵壳柔韧,污白色,卵每项约28-45*15-25毫米。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500米。在青海分布于西宁、大通、湟中、门源、平安、乐都、化隆、循化、同仁、贵德、贵南等县市。

虎斑游蛇虎斑游蛇(虎斑颈槽蛇)Rho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游蛇科,有毒,竿蛇属。俗称野鸡脖子、竹竿青等。

体全长近1000mm,体重一般为200~400克。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口内为多数同型细齿上唇鳞7片(偶有8片)。颊鳞1片,无眼前下鳞。头背及体背灰黄棕色,有暗红色或黑色的斑纹。背鳞几乎全起棱,仅最外行平滑,鳞行为奇数。尾长,尾下鳞双行3。

虎斑游蛇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微毒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由于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项部膨扁;身体呈“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故常被误认为是剧毒蛇。该蛇虽然在国内没有致死病例,但在日本有报道称已有多起虎斑颈槽蛇咬人致死的案例。虎斑游蛇及其他游蛇科毒蛇,均为毒牙无沟、无管,呈利刀状,着生在口角内侧上颔的后端,毒牙短,而且毒腺不发达,分泌量少,咬人时很难用毒牙咬到人体,除非被咬物深深纳入蛇口内,否则难以触及利牙。因此,通常不易造成中毒现象。

虎斑游蛇为卵生,每年6~7月间产卵,每次10枚以上 ,也有多者可达47枚。孵化期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体长15~17厘米。

分布: 广泛分布全国各地,青海、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均有分布。

生境: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