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蓝点马鲛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蓝点马鲛鱼是一种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的鱼。尾柄细,每侧有三条隆起嵴,以中央嵴长而高,两侧短而低牙坚而大,侧扁而尖锐,排列稀疏。舌上无牙。体被细小圆鳞,头部除眼前有埋于皮下的鳞和鳃盖后上角鳞外,其余部分皆裸露。一般体长为25厘米~50厘米,体重300克~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公斤以上。

简介蓝点马鲛鱼身上布满蓝色斑点,腹部呈银灰色,带蓝点的鲅鱼为北方海域独有,南方的蓝点马鲛鱼少有蓝点。蓝点马鲛鱼现在是黄海、渤海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蓝点马鲛鱼产量高,是因为它成长快,上市的一般是两年鱼。蓝点马鲛鱼产卵季节结群向近海洄游。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7~10月份为秋汛,5~6月份为旺季。

蓝点马鲛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肉质坚实紧密,呈锥子状,大概与它游泳较快有关。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作罐头和咸干品。青岛人喜欢做熏鱼,蓝点马鲛鱼是最佳选择,风味独特的熏鲅鱼,是佐酒下饭的美味佳肴。

生物学特性蓝点马鲛鱼体延长而侧扁。尾柄细,每侧有三条隆起嵴,以中央嵴长而高,两侧短而低牙坚而大,侧扁而尖锐,排列稀疏。舌上无牙。体被细小圆鳞,头部除眼前有埋于皮下的鳞和鳃盖后上角鳞外,其余部分皆裸露。侧线呈不规则的波状纹。背鳍ⅪX一X,15~16,两背鳍间的距离甚小。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小鳍8~9个。胸鳍、腹鳍短小。尾鳍大,分叉深体背部呈黑蓝色,腹部呈银灰色。沿体侧中央有数列黑色圆形斑点。背鳍、尾鳍呈浅黑色,腹鳍、臀鳍、胸鳍皆为浅黄色。蓝点马鲛鱼为暖水大洋性鱼类,游泳敏捷,通常集群进行远程洄游,栖息于中上层。性情凶猛,常成群追食小鱼,如青鳞鱼、玉筋鱼、鲲鱼和鲫鱼。此外,也吃些小虾及对虾。一般生活于盐度为30‰~40‰,水温为10~24℃的环境中。每年5月间。蓝点马鲛鱼开始结群向黄海北部游来,入渤海湾产卵,当鱼群逐步进入产卵场后,经过7~10天,卵即成熟排出。产卵一般都在早、晚。卵分次成熟排出,卵浮性、球形、较大,卵径1.43~1.73mm。根据李明云等在1986年的调査资料,浙江三门湾蓝点马鲛鱼的绝对生殖力R变动范围为(127.8~3183.6)千粒(平均891.30千粒);个体相对生殖力R/L变动范围为(2.61~35.53)千粒/cm。个体生殖力R和R/L随纯体重、叉长和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尤以纯体重的影响最为直接,叉长和年龄的次之。个体相对生殖力R/W变动范围为162.6~713.3粒/g。它的增加与减少和纯体重、叉长和年龄这三者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蓝点马鲛鱼每年3-5月结群开始向浅海沿岸进行产卵洄游,一般北部群体产卵要比南部群体迟一些,渤海湾、浙江舟山群岛渔场就是蓝点马鲛鱼的产卵场。产卵时间较长,先后约3个月,产卵后到秋季则游向沿岸岛屿及岩礁的附近海区进行索饵,此后鱼群逐渐开始分散,游向深海。它的栖息水层因季节和水温而变化,在夏季通常栖息于中上层,冬季则下降到中下层1。

习性及分布蓝点马鲛鱼属暖水性凶猛鱼类,它喜欢结成小群,作远距离洄游。在水体中、上层追食小鱼时,游泳的速度极快。在它的食谱中,鲲鱼占的比重最大,几乎全年都以鲲鱼为主要饵食。所以,人们将鲲鱼称为“鲅鱼食”2。由于它游泳迅速,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是船拖钓主要对象鱼之一。分布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深水海域、岩礁海岸、岛屿附近。

体形一般体长26~80cm,大者可达1米以上。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