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榕蓟马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榕蓟马又名榕树蓟马、榕管蓟马、榕母蓟马,属于缨翅目管蓟马科的昆虫,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上海等地。成虫体长1~2.5mm,体黑褐色,触角8节,念珠状,1~2节为褐色,3~6节基部为黄色,第3节最长。口器锉吸式,翅膀透明羽缨状不善飞行;前胸除了背板后缘角有1条长鬃;前翅透明,翅中部不收窄,前后翅缘呈平行状,间插缨15条,前缘基部有3条前缘鬃。前足胫节黄色,中、后足胫节大部分褐色;体形细长,腹末端尖狭呈管状。1

形态特征(1)卵:孵呈块状产于叶瘿内,孵为长卵圆形,初产 时为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2)幼虫:初孵若虫体小如针尖,无色,不易为肉眼所见,触角7节且粗短,头胸占的比例大。随着取食,体色不断加深,脱一次皮后触角变得细长,头胸比例变小,取食行动更加活泼。若虫共4龄,生活于饺子状的叶瘿内,锉吸榕树嫩叶的汁液。

(3)蛹:榕管蓟马1龄若虫分节不明显,2龄若虫分节明显,1、2龄若虫形态相似,足和口器等外形与成虫相似,3龄若虫出现白色翅芽, 不取食、不排泄,行动开始迟钝,历期比1、2龄短。第4龄若虫与3龄若虫不同之处在于,触角伸长且向头背后弯,体色由乳黄色变成深色。

(4)成虫:成虫体黑色有光泽,腹部 有向上翘动的习性。2

分布与危害榕蓟马又名榕管蓟马、榕母管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在国内分布于福建、台湾、浙江、广东、广西、四川、重庆、 云南、海南及北方温室中;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印度 尼西亚、西班牙、北美、墨西哥、埃及、阿尔及利亚。主要为害小叶榕,也可为害细叶榕、气达榕、龙般花、杜鹃 花、人面子、无花果等植物。2

为害特点榕管蓟马以成虫和若虫以其锉吸式口器刮破植物表皮,口针插入组织内吸取汁液进行为害。受害初期的嫩芽、嫩叶形成大小不一的紫色斑点,为害严重时叶面折叠成饺子状虫瘿,内有若虫、成虫几十头,虫瘿有卵率可达50%~100%,平均为88.5%。叶片上形成褐色成片的取食斑点。后期,饺子状的叶片会干枯、脱落,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榕树的正常生长,受害严重的榕树降低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新梢嫩叶受害最为严重。

2

产卵量关于榕管蓟马产卵量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只有雷艳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成虫一般于羽化后2、3d进行交配产卵,卵产于虫瘿内,每雌产卵数约40~70粒,平均60粒。该作者还提到,产卵量的大小与食物、温度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的关系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以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2

榕蓟马的越冬榕蓟马在气候暖和的地区,无明显的越冬现象,一般常年可见,世代重叠严重,只有在冬季特别寒冷的地方,才会有越冬现象,以成虫、若虫、蛹等虫态在表土层、枯枝落叶和树枝缝隙、虫瘿内等处越冬。因此,做好冬季的防治工作,对减轻蓟马的危害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2

发生规律榕管蓟马在不同的地区发生的世代数不同,在四川、广西、云南等地1年可发生9~11代、而在福建省福州1年发生13~15代、在重庆1年发生6~9代。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榕管蓟马的发育历期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卵历期15~40d,温度越高历期越短,夏季高温达35℃以上卵发育减慢,37℃以上时卵即停止发育。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发育缓慢,完成1个世代需要60d左右,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速度加快,完成1个世代则只需要25~40d左右。2

防治方法1、园艺防治 合树木养护管理,对过密的枝叶、虫瘿叶、枯枝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以改善树间的通风光照条件,抑制其繁殖,减少虫口密度。

2、保护天敌 在华南调查发现,蓟马的天敌有蜘蛛类、螨类、七星瓢虫、小花蝽及横纹蓟马等。

3、药剂防治 蓟马隐藏于虫瘿内,防除有一定困难,必须抓住施药适期,在榕树抽梢期、尚未形成虫瘿前喷施5%蚜虱净乳油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隔5~7天喷1次,连续喷 2~3次;己大量形成虫瘿时,可用40%氧乐果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根施15%涕灭威颗粒剂。

4、树干注药 对于高大植株,可用注射法防治,即在树干距地面30厘米以下部位,顺分叉方向用0.4~0.6厘米粗的抓钉与树干呈45角倾斜打孔,深至初生木质部,取出钉子用注射器或滴管吸取氧化乐果或水胺硫磷药剂原液或1:1药液注入孔内,每株用药量按胸径每厘米0.5毫升计算。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