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大马士革钢(Damascus steel)——《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解释为:1. (铸剑用的)大马士革钢 2. (类似大马士革钢的)水纹钢。1
“大马士革钢刀上的魔性的花纹简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因动人的传说和自身的优异性能,大马士革钢制成的刀具,成为刀具收藏界的极品。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又称为结晶花纹钢,是一种古代粉末冶金和锻造技术完美的结合。其花纹基本上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亮的地方是纯的雪明炭铁,其硬度比玻璃还大;暗的地方的结构是属于沃斯田铁和波来铁。整体含炭量大约是在1.5~2.0 % 之间。在韧性高的波来铁里均匀散布着比玻璃还硬的雪明炭铁。使得大马士革钢刀上可以具有非常锋利的刀锋,以及非常坚韧而不会折断的刀身。大马士革钢的花纹和摺叠钢有明显的差别。大马士革钢花纹比较细致,看起来比较自然,黑白的对比也比较大。在古代由于有在刃上喂毒的情形,造成很多大马士革钢的刀刃呈现黑色的情况。在黑色的刀刃上分布着亮晶晶的雪明炭铁。古代波斯人把它形容成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样漂亮的花纹。经常有人将“大马士革钢”“乌兹钢”“镔铁”三者的概念混淆不清,其实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特征大马士革刀的显著特征是刀的表面有着纷繁的水纹状图案。在刀面处水纹状图案有时呈玫瑰状, 其间有贯穿表面的条纹,称为穆罕穆德梯,这些图案通常称之为大马士革花纹。该刀具有出色的强韧性,在战斗中几乎从不断裂;刀锋锐利无比,可在空中将丝绸一分为二而毫不费力,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之王。很长时间以来,中亚、欧洲的人们普遍相信该刀的出色性能与其表面的大马士革花纹相关,因此欧洲的铁匠曾经努力地尝试打造出具有大马士革花纹的刀,但都没有获得成功。2
研制历史长时间以来许多欧洲人研究大马士革刀的锻造,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电磁学之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他在1819年详细研究了大马士革刀,并将其出色性能归因于该钢含有的少量硅和铝。尽管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但鼓舞了法国人RobertBreant在巴黎继续进行研究。他在钢中加入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行测试,据信早在1821年,Breant就认识到大马士革刀的高强韧性和独特图案主要是由于它的高碳含量,并鉴定出大马士革花纹白色区域是高碳含量区域,而深色基体只是铁基体。他经过多次尝试,能够复制类似大马士革花纹的刀剑。但是限于当时的冶金知识水平,他无法归纳出决定大马士革花纹的关键工艺步骤,因此最终未能总结产生大马士革花纹的详细工艺和知识要点。至此之后,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大马士革花纹刀剑的研究与复制。直到21世纪初,欧美的材料研究者依然不断焕发出对这一古老命题的兴趣,并且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被广泛接受的统一解释。大马士革花纹之谜应该是材料领域历史跨度最长的研究课题。2
过去通常认为用于大马士革刀锻打的坩埚钢就是古印度的乌兹钢锭,但最近随着更多的考古证据被发现,人们对此有了新的认识。1740年英国人Benjianmin Huntsman发明现代坩埚钢技术之前,古代坩埚钢的生产工艺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流行于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乌兹”,另一种是中亚流行的可以称为“布拉特(Bulat)”的坩埚钢技术。 在很长时间内,这两种工艺被混为一谈,但是最近的考古资料显示这两种工艺无论是坩埚材料还是钢锭的成分都有区别。而“Wootz”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795年Pearson爵士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份关于印度钢的报告中,之后就用这个词代替了印度钢。当时有一批印度钢被送到英国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求找到其为什么比欧洲生产的钢更致密的原因,从而引起了欧洲研究印度钢的热潮。
区别印度钢坩埚冶炼超高碳钢(含碳 1.5~2%),在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位于古印度西北角的Hyderabad(翻译作:海得拉巴,现在属于巴基斯坦)的冶炼工人制成的,后来被售到“安息”(波斯)、条支甚或是埃及等,它们的冶炼方法是:将黑锰矿、竹炭及某些植物叶子密封在一个陶炉里燃烧加热,当这些东西熔化后,其渣滓形成一团金属,然后将此金属反复熔化、冷却四五次,最后炼成直径为5英寸,厚度为0.5英寸,重约2英镑的金属块。(William.Reid的《西洋兵器大观》)3
乌兹钢在印度被制成的金属块,不能直接被命名为大马士革钢,而它们被叫做大马士革钢,是因为这些金属被贩卖到大马士革(位于今天的叙利亚境内)这个城市后,用来炼制成武器,即大马士革剑(或大马士革刃)之后,才得名的。或者应该这样说:当中世纪欧洲入侵耶路撒冷(即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看到他们的敌人使用这种武器时,就以为这种原本原材料是来自印度的武器,就是在大马士革取材制炼的,因此就有了“大马士革钢”这个说法。至于“印度铁”,姑且是看作以这个金属块来源而进行的命名,而“乌兹(Wootz)”则可能是最原始的叫法。另外,大概是因为“Wootz”被简单翻译成“乌兹”,中国人可能不好理解,所以第一位翻译它的人,命名他们为“印度铁”,有利于理解,因此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综上所述,应该是先有“乌兹(Wootz)”,然后才有“大马士革钢”(Damascus steel),“乌兹(Wootz)”因为出产于印度故也被翻译作“印度铁”。
镔铁(fagoted iron):古代的一种钢,把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处理,可见花纹,又称“宾铁”。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六说,镔铁有旋螺花、芝麻雪花;常用的腐蚀剂为金丝矾,又名黄矾(硫酸铁)。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也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元朝工部设镔铁局,明代新疆、山西都产镔铁。古代中近东、南亚有花纹的钢器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印度乌茨(Wootz)钢为原料制成;一种以高碳钢和熟铁叠打而成。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55所说镔铁“以诸铁和合”,当指后者。镔铁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镔铁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参考书目 张子高、杨根:《镔铁考》,《科学史集刊》第7期,科学出版社,北京,1964。)
“镔铁”不是“大马士革钢”的同义词,更接近于坩埚钢系列。镔铁更象由中亚的布拉特钢加工得来,而由南亚乌兹钢加工得到的大马士革钢却很少见(不是绝对没有)。
**“大马士革钢”最先开始是“**乌兹”(Wootz)的同义词,后来由于“大马士革钢制造工艺失传”,同时随着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到了现在已经成了“表面花纹钢”的代名词。
传说记载萨拉丁公元1191年9月3日,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力部队在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的率领下逐渐接近雅法城附近的一片开阔的平地阿尔苏夫(Arsuf),那里将是两位浪漫主义传奇英雄的相会和碰撞之处,传说的另一位主角是一位同样威震天下的穆斯林君王,他的名字叫做萨拉丁,是阿育布王朝的开国君主,这位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君王和将领率领着他的大军与理查相对而行。双方在9月4日先后进入了战场,并且立即开始布阵,一时间两军各成战阵,遥遥观去旌旗如海、矛如苇列、盾如重墙。就在这个时候,萨拉丁的军使驰向十字军的阵前,喊话邀请理查出阵和萨拉丁一见。理查欣然策马出阵会见萨拉丁,显然两人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上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萨拉丁为了向理查示威,掏出一袭纱巾抛向了空中,然后拔出随身的宝剑向纱巾一剑挥去,竟然将漂浮在空中的几乎没有重量的纱巾割成了两半。这一奇观令平生见过无数名刀宝剑的理查和随行的骑士们大为吃惊,于是从那一天开始在欧洲就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方有一种不为人知的金属材料存在,用它锻造出来的刀剑锋利以极。并引发了骑士们对这种刀剑无尽的渴求。这种神秘的刀剑以它的原材料命名:“乌兹”(wootz)钢刀剑,或者以它的锻造产地命名:“大马士革”(Damascus)钢刀剑。
艾因战役1260年8月,埃及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思率领大军同蒙古军队决战。即艾因贾鲁战役,地点在艾因贾鲁附近山谷。此战大马士革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忽都思的马穆鲁克约1万人,叙利亚阿拉伯残军与突厥蛮部2千人. 最后组成一支1万2千人的联军. 依据来源[多桑蒙古史]下册126页,蒙军约二万五千人。
马穆鲁克骑兵全是重骑兵,头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锁子甲。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马穆鲁克强弓射程远,穿透力强,但射速稍慢。坐骑是阿拉伯纯种马,冲刺速度惊人,耐力也不错。马穆鲁克骑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马,机动性远不如蒙古骑兵。马穆鲁克军队打仗常采取守势,用强弓齐射打击进攻的敌军。马穆鲁克骑兵能够远距离射中敌人。等敌人被弓箭齐射大量消减,阵形散乱后,马穆鲁克骑兵以严整的队形冲向敌阵,接近敌人时先放一拨弓箭,然后冲入敌阵,以长矛或马刀格斗。马穆鲁克骑兵的刀法出色,享誉世界的大马士革弯刀如虎添翼。
蒙军大将怯的不花领军率先发动进攻。拜巴尔军团的任务就是佯装退却,而蒙古军队紧追不放,冲进山谷。拜巴尔军团迅速回归本阵。1万马穆鲁克骑兵排成六公里长的阵线,部署在两侧群山里的轻骑兵这时也冲了出来,形成对蒙古军队的三面包围。蒙古军队出现慌乱,怯的不花立刻命令蒙古军队的两个万人队以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为先锋,向马穆鲁克阵营薄弱而突出的两翼突击。怯的不花亲率一个万人队,向马穆鲁克阵营的左翼猛扑过来。亚美尼亚铁骑组成的前锋以楔形突进马穆鲁克阵营两翼,而蒙古轻骑兵跟在后面飞快地放箭,重骑兵则拔出马刀左劈右砍。左翼面对怯的不花亲率的蒙古骑兵已经开始溃散。而后整个马穆鲁克阵营都开始后退。
千钧一发时,忽都思亲自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他的行为唤起了马穆鲁克骑兵的勇气,他们狂呼着冲了上去,用大马士革弯刀进行激烈搏斗。蒙古轻骑兵不擅于近距离格斗,占不到任何便宜。这场混战从清晨打到下午,蒙古军队伤亡渐增,开始现出败象。怯的不花亲率自己的卫队发动反冲锋,结果身中数箭而亡。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开始夺路而逃。马穆鲁克骑兵在一个叫贝珊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团团围住。蒙古士兵全部力战而死。
埃及远征关于乌兹钢刀剑的实际性能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查到的极为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虚幻的传说,18世纪之后欧洲人加强了对于伊斯兰世界的了解,同时也发生了多次战争,特别是拿破仑在1798年对埃及的远征,其中对于乌兹钢刀剑在战斗中性能的记载则十分详尽。
当时法军中著名的骑兵指挥官Colbert将军曾经和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埃及的马穆鲁克骑兵十分勇敢善战,拿破仑曾经说过:“法国步兵配上马穆鲁克骑兵天下无敌”。所以在这次远征之后,法国人参照马穆鲁克骑兵的服装和兵器自己组建了一支马穆鲁克骑兵。
拿破仑皇帝身边就有两名真正的马穆鲁克仆人──“鲁斯唐”和“阿里”。根据他的记述,佩带着乌兹钢弯刀的敌军骑兵:“对我军造成的伤害可谓十分的惊人,他们(敌人)只是将刀前伸,靠着战马的冲力和手腕的力量将刀身砍入我们骑兵的身体,或是将刀身横拉,凭着相对速度造成可怕的伤口;”,当第七轻骑兵团与马穆鲁克发生过遭遇战之后,有的士兵甚至被拦腰砍成两段,“战役之后,我看到部分骑兵牺牲了性命,我的部下有几位身首异处,有的身体断成了两截,受了伤的伤势也极为严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断,情况十分凄惨;”。
战斗结束后Colbert将军用一把缴获来的战利品来试刀,“每次都可以将一头山羊或绵羊轻而易举的一刀拦腰切断,似乎毫无阻力似的,血就顺着乌兹钢刀的血槽留过。据说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将领曾经一刀将一头牛砍成两段”。
同时他还记载了如下一段令人惊讶的事实:“马穆鲁克人通常在练兵室练习刀法,练习者一脚前一脚后得站好将弯刀高举过头,迅速得沿着对角线劈砍,反复不断得练习这种动作,直到非常熟练为止。之后两名仆人各抓着一条宽大而轻柔的纱巾的两个角,上下摆动直到整条纱巾都吃满了风之后,在向上摆动的时候两人一同松手,只见纱巾轻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时练习者迅速举刀过头,自对角线向纱巾一刀砍去,如果此人刀法确以熟练,则纱巾被凌空分成两片,轻轻的飘向地面。”
在日记里他还提到缴获的乌兹钢刀剑装饰都十分华丽,护手大都是银质镏金、镀金或错金的,握把是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内部为硬木外层包裹牛皮后以金、银、铜线缝合(有部分则使用红色、黑色、墨绿色等颜色的绒布包裹),刀鞘的鞘头和鞘口都是金银等贵金属镂刻制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镶有红珊瑚、绿松石、红蓝宝石等宝贝,刀身上还以错金、银的工艺錾有刀匠的名字和古兰经谚语等,每把都是珍贵的艺术品,所以此后的法国将领和骑兵开始大量装备乌兹钢弯刀。
一切在战争中结束
公元1797年7月1日,一支舰队出现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这支舰队装载着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东方远征军,他们的目的是切断大英帝国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
亚历山大港中的马穆鲁克骑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军没怎么费劲就轻松占领了亚历山大港,紧接着法军又开始向开罗进发。7月13日,法军首先在舒卜拉基与马穆鲁克骑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仑击退对手,继续进发。7月21日,法军抵达开罗城外12公里的尼罗河叉,马穆鲁克人已经无路可退了,于是一场激战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发。
开战前,拿破仑将手中的5个师21000兵力排成了一个很大的横阵。每个师都排成一个大方阵,40门火炮安排在师与师之间。马穆鲁克骑兵的首领率领8000名精锐骑兵冲向拿破仑的右翼,但是迎接他们的是无数炮弹、燧发枪。大量的马穆鲁克骑兵被打倒在地上,但是他们仍不顾一切地冲向法军,用马撞,用乌兹钢刀剑砍,用手枪顶住敌人的脸射击,受伤跌下马的就用刀砍法军士兵的腿。
1个多小时的血战之后,马穆鲁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军赶入尼罗河中,战斗结束。就这样,这些骑着阿拉伯骏马、穿着华丽长袍、用英国手枪和名贵的乌兹钢刀剑武装起来,能够在中世纪战无不胜的战士,被证明不是军事革新后的欧洲军队的对手。
此战也宣布了乌兹钢刀剑的衰败。数十年之后,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传统的乌兹钢制造刀剑,而乌兹钢的原产地印度也被英国人完全占领。在乌兹钢刀剑冶炼和制造技术失传的同时,也有了人们对这种有着神秘而华丽色彩的传奇性刀剑的收藏和喜爱。
制造工艺(引用他人的文章,根据《自然》杂志的最新报道整理,仅供各位参考)
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家仔细研究和记录了大马士革钢的制造方法。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刀剑制造师们都可以查阅这些记录文献,但他们绝对忠诚地保守着秘密,因为在那个战争胜负完全取决于冷兵器的时代,大马士革钢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因为它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就把硬度与韧性两个相互矛盾的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能够使刀锋长期保持锋利无比。
大马士革钢的失传过程一直是一个谜团。大家知道,高碳含量是炼钢过程的关键,但控制不好的话,就会成为钢材的软肋。高碳含量能产生锋利的刃口和良好的保持性,但是碳在整个混合物中的数量几乎是不可控的。含碳量太低的产物就是熟铁,熟铁太软了无法用于兵器制造;含碳量太高的产物就是铸铁,铸铁又太脆了。如果加工过程有误,钢就变成碳化铁的大铁饼,这是一种脆得令人忍无可忍的铁。在1095-1270年十字军时代,为了战争的需要,欧洲刀剑工匠曾全力与阿拉伯同行相拼,他们尝试了不同的加工工艺,他们将钢与铁用折叠工艺打造,或者用银和酸对钢材进行处理,模仿大马士革钢所独具的波纹结构,但都没有成功。全世界各国的刀剑工匠也曾采用这种折叠打造工艺,比如公元前6世纪的凯尔特人(苏格兰高地),公元后11世纪的维京人(北欧海盗)和11世纪的日本人,但都无法达到大马士革钢刚柔兼备、外观华丽的至高境界。但奇怪的是:伊斯兰的冶金高手却可以控制高碳原料与生俱来的脆性,并将原料锻造成战斗中使用的武器。然而,即便对它的发明者--伊斯兰刀匠来说,这种技能也在18世纪中叶莫名其妙地失传了。
大家不难发现,这段历史的一个疑点是:那时的阿拉伯世界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科研、教育和档案体系,而且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铁匠人数众多,而他们都把这项有用的技术搞失传了,这个说法总显得过于牵强。最近,据《自然》杂志报道,一支由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声称他们可能对大马士革钢这一特殊高碳钢的生成机制及其消失原因有了新的观点。而提出这个新观点的基础,则是最先进的材料科学:纳米技术。
制造大马士革钢的秘诀于18世纪中叶在原产地神秘失传,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的冶金专家所做的克服高碳钢先天缺点的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那为什么古代的叙利亚铁匠就能够成功地制出外观华丽、内质坚韧的最终成品呢?根据纳米技术的原理,掺杂在精炼铁制品中的微量杂质,对形成大马士革钢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些掺入的元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进入钢材的呢?这个研究小组依靠最新的纳米技术检测了大马士革钢刀剑的微观结构,他们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大马士革钢失传之谜:一个是大马士革钢的原料本身,另一个是大马士革钢最终在中东进行锻制的具体方法。已知的乌兹钢锻制添加物有肉桂树皮和乳香叶,电子扫描显微镜还检测出微量的钒、铬、锰、钴和镍,以及其它一些稀有元素,这些元素显示大马士革钢的原料来自印度的矿脉。
上述这些微量物质是原先就存在于原料钢材中的,而这个研究小组还要做的是:在钢材内部鉴别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量子水平上的变化(晶体的晶格结构、分子键的空间取向等),这些变化将决定钢材最终的物理特性。他们假设在反复加热和锻造的加工过程中,这种金属中演化出一种叫做“碳化微米管”的微观结构,这种极硬的微米管浮出金属表面并决定了刀剑的硬度。因此,通过将乌兹钢的特性与添加特定微量物质的锻制方法相结合,伊斯兰世界的铁匠就能够制造出大马士革钢。18世纪中叶所发生的变故就是原材料的化学成份发生了变化,矿石中一种或数种微量成份消失了,原因可能是特定的矿脉被采尽了。铁匠们仅凭眼睛是无法察觉这样的变化的,但是有趣的是,铁匠们可能会通过将少量早期购入的原料掺入到后购入的原料中,以此来延续这种制造工艺的寿命。但是,当这些仅存的原料用尽了,大马士革钢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研制失传由于印度的乌兹铁矿在17世纪末被开采殆尽,所以铸造型花纹钢也消失了,大马士革钢刀的制作就此失传。20世纪,不断有人想利用现代的科学来分析和复制大马士革钢刀,但是都失败了,而今大马士革已经成为花纹钢的代名词了,现代的大马士革钢只是焊接型的花纹钢了,而且这种花纹是为了美观而制作的没有实际的意义。
在现代制造工艺的冲击下,乌兹钢锭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现在的大马士革花纹钢是现代工艺的产物,应该说,真正的大马士革刀已经失传了。乌兹钢从冶炼到锻造对温度的要求都很苛刻,冶炼时温度不得高于一千度,锻造时必须低温(即中国的所谓“冷锻”)。钢铁在高温下可塑性较好,一般制作刀剑都在高温下将刀剑敲打成型。但乌兹钢如果高温锻造,碳会大量流失,碳结晶也会被破坏,因此锻打时温度不能太高(自然也不能太低),很难掌握,所需的技术,经验,劳力能比其他钢铁要多,成品率却低得多。乌兹钢刀的制作技术只流转于印度,波斯和阿拉伯。欧洲人早在维京时代就通过“瓦兰吉亚到希腊之路”进口乌兹钢,但都是大体成型的钢条,对于钢锭如何加工成刀条欧洲人并不了解。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过一艘满载乌兹钢锭的印度商船,运回欧洲出售,大多卖给了里斯本和马德里的高级刀工。这些刀工用这些钢锭制造精致的匕首等物,发现成品没有花纹(说明碳晶体已完全破坏),性能也平平,显然欧洲人用的是自己的传统锻造工艺。
十八世纪欧洲流行起增强花纹的技术,通过锻打过程中不同材质钢材叠加、凸模、切割等技术使花纹更加明显,这种技术产生的大马士革钢叫作模式(Pattern)大马士革钢。大马士革钢有点向装饰方向靠拢,也给人留下大马士革钢只适合工艺用途的印象。特别是当大马士革钢用于枪管、炮管制造时由于火药燃烧产生的化学反应,枪膛内不同材料的变化不同,枪管内阻力迅速增加,严重影响使用,更加深这种印象。大马士革钢开始第二次衰落。
其实对于刀剑类冷兵器来说,锻打类大马士革钢的产生就是因为可以有较高强度的同时增强韧性而产生的附加效果,例如中国、日本古代的夹钢刀剑及多层锻打水纹钢就是即有高硬度、强度又有好韧性的例子。大马士革钢从开始就是高质量为目标的产物,花纹不过是其显示标志罢了,通过不同材质钢结合在一起使其适用于高硬度、强度同时要求高韧性仍然在现代工业中广泛应用。
二十世纪一种新兴的大马士革钢又开始出现,这就是粉末冶金模式大马士革钢。它的生产是由于要制造不锈钢大马士革钢而产生的。(通常所说的不锈钢有两大类,铬不锈钢和镍不锈钢,镍由于对动物有明显的致癌作用,许多领域无法应用,且自然储量小,价格高,除特殊场合外其普及性远小于铬不锈钢,在上世纪美国、欧洲禁止在与人有密切接触的材料中使用含镍材料后,镍不锈钢的产量及需求开始明显减少。)人们除希望找到生产新一代高质量的工具钢,同时还具有不锈钢及大马士革花纹。但铬不锈钢大马士革钢却无法锻打生产,原因是锻打类大马士革钢要求分层焊接,但铬不锈钢加热生成的铬氧化物熔点高于其本身,而锻打焊接去除各层间氧化层的原理是锻件加热到氧化层熔点温度以上,低于锻件熔点温度时通过锻打将熔化的氧化物打出各层间隙实现。如果氧化层熔点温度高于锻件熔点,则氧化物阻碍焊接实现。因此生产锻打类高铬不锈大马士革钢只有两条出路:或者是找到能够降低氧化物熔点的助料,或者是绝氧锻打。这两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适宜的方法。
上世纪但上世纪开始的粉末冶金技术又用到了第四代大马士革钢的生产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瑞典和美国发明了粉末冶金技术。八十年代末期,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试验成功将两种高铬粉末金属分别分层累加,然后高温高压固结的技术,绕过锻打这一步骤直接生产出分层不锈钢,此后粉末冶金大马士革不锈钢就只剩下如何使它具有花纹的工作了。这些研究成果导致瑞典人九十年代初开始生产不锈钢大马士革钢。由于粉末冶金具有材料的高度均匀性、组成高合金钢的各个成分可精确控制等特点,可以比传统冶炼的同类钢材有更高强度和硬度,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两种或更多种具有相近的热工效应但有明显的酸化反应材料。相同的热工效应保障热处理或锻打(不含焊接)出模式大马士革钢,酸化反应差异大保障产品可以经过酸化处理生产强烈对比的花纹。从原理上来将,这种技术可以将几乎任何两种热工效应类似的金属制成大马士革“金属”。
同种来源东方大马士革钢
东方大马士革钢是熔化、锻炼和热处理相结合的产物,是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它使用单一的均质源即钢锭进行制造。因其通过坩埚冶炼而成,所以又被称为“钨秩”(wootz)钢。处理后的晶体图案存在着许多变化,刃上的晶体图案经冲锻后会有所改变。在刃上可用钝刃凿或冲模制成预先设定的设计样式。东方大马士革钢最硬的元素是渗碳体,腐蚀和抛光后呈银色或白色。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状形式)腐蚀后呈黑色。数个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想用最现代化的方法模仿制造,但到目前为止,很少取得成功。
异种来源晶体状晶体或颗粒状大马士革钢的图案非常精细,肉眼几乎发觉不到。这些精细的粒子被称为黑白粒子斑晶。这种钢的优点是不易断裂。
机械加工机械加工仿大马士革钢通过机械改变焊接钢层,或通过各种程序合成,主要是通过扭转后锉磨(切削)而成。
层焊层焊大马士革钢由不同质量的钢和软铁组成,经锤打及焊接熔合令锋刃坚硬,同时兼顾整体柔韧性。刃面的图案除用酸蚀外,亦可用锤打、冲击、锉和磨的方法制成。含有镍的钢可用来代替高碳钢。在锻炼中,古代铁匠偶尔使用流星铁来产生装饰效果。水纹钢使用含碳量不同的材料或利用其他元素如镍制造而成,所以这种钢又被解释为本质上的异种钢。经酸蚀后,钢中最硬的元素由于耐腐蚀而显示出白色或银色。另一方面软元素会受到腐蚀并改变颜色,通常变为黑色或棕色。
表面处理表面处理仿大马士革钢是通过在刃面上涂清漆或使用抗蜡处理后,在防酸蚀的表面上雕刻出预定的图案。这种图案虽然清晰,但因看起来比真的还“真”,所以较容易识别。
纹理精细大马士革钢以纹理图案的精致及复杂程度,而定出质量的高低。因为能有精细天然纹理的,必是用最优质的钢制造所得。钢中的晶体图案有宽纹、窄纹、波状纹、树状纹、球状纹、晶体或晶粒纹,有的纹理扭转卷曲像“蚂蚁的足迹”。图案称为柯克纳杜班(Kirk Narduban)的,其意为“40阶梯级”,又称“神梯”或“雅各布梯”,被认为是最精致的大马士革钢图案。这种图案还可再细分为双神梯(Double Kirk Narduban)图案、玫瑰和螺旋(The Rose or Circle)图案、神梯和玫瑰(Kirk Narduban and Rose)图案、双神梯和玫瑰(Double Kirk Narduban and Rose)图案。
另有被称为“Qara Khorasan”的大马士革钢,其刃体带有极细的黑色水纹、“Qara Tapan”的刃体有发黑色亮光的花纹、“Akparee”的刃体有如卷线或丝体花纹图案、“Begumee”的刃体有如在水中流转荡漾的长丝花纹、“Zanjir”的刃体有如链索形的光亮花纹。而一般图案的剑刃,被称为沙姆(Sham)或叙利亚大马士革钢。
分类评估剑身最普遍的标准是颜色。大部分剑身的颜色,包括卡拉霍拉桑(Kara Khorassan),剑身的底色几乎是黑色,带有美丽的宽波浪图案,如同流动的水。与之相似但黑色底较浅的,称为卡拉塔班(Kara Taban)。其他还有白色、黄色或绿色。也有人试图将剑身颜色和其制造场所或城市联系到一起。例如白色为主色的钢被认为来自法尔斯(Fars)或库法(Kufa);黑色的被称为卡拉霍拉桑(Kara Khorassan),说明原产地在霍拉桑(Khorassan)。
三大名刃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等)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Damas de cristallisation
马来诸族(新加坡、马六甲、爪洼、婆罗洲、菲律宾)的糙面焊接花纹刃Damas de Corrayage(俗称马来克力士剑)
日本刀
保养不要长期的将大马士革钢刀具放在皮鞘中存储,因为皮鞘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不要使用其它刀鞘存储刀具,每把大马士革钢刀都拥有特别定制的刀鞘,这种极具柔韧性的皮革组件经过特殊处理,具有一定的防潮性,也能保障刀具不会在抽拔的过程中出现磨损。
另外,大马士革钢刀具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对刀具进行温柔的研磨抛光并使用Renaissance Wax涂层,然后用柔软的棉布磨光。另一种方法就是使用Boiled Linseed Oil(煮熟的亚麻籽油),约10分钟后将刀身涂抹一遍然后用干净的无绒棉布将多余的油擦掉,然后晾干至少48小时,就能在刀身上形成一层保护膜。
优势现代大马士革钢采用的是锻造工艺制成,一般采用的是互补的钢材在一起锻造而成的。这样软硬材料层叠在一起锻造出的钢材既具有韧性也拥有极强的硬度。而一般钢材的单一性则会造成韧性和硬度不能同时兼顾的局面。并且大马士革钢是多层锻打而成的,其密度较一般钢材更大,锻造而成的刀具极具分量。大马士革钢锻造的刀具更具抗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