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蹄兔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啼兔。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2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身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有1对单尖、锐利、断面呈三角形、不断生长的上门齿,下门齿两对,如凿状,臼齿为脊齿。头骨顶间骨大;有眶后条;侧枕突大,视觉和听觉均敏锐。
分布情况蹄兔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除了刚果盆地和马达加斯加;以及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中东、以色列、约旦、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和土耳其东部。1
生态习性蹄兔群居,喜爱鸣叫,属植食性动物,但是它们偶尔会吃昆虫。蹄兔的天敌有豹子、埃及眼镜蛇、野猫、野狗和大型猛禽。1
种群特性蹄兔喜欢群居生活,因为他们需要共同对付天敌和大自然的威胁。蹄兔属的单型种蹄兔分布于非洲大部等地区,为了适应那里的生存环境,一般一个种群有6~50只个体,群居于岩石堆和灌丛间。它们以草、嫩叶和树皮为食,白天或白天或温暖的月夜常在陡峭的光滑岩石上奔跑,动作十分敏捷。岩蹄兔属下分6种分布于沙漠地带和非洲等地的山岩地带,为了适应沙漠和山岩的恶劣坏境,岩蹄兔经常结成数百只大群生活,它们白白天活动,常在岩石间追逐,发出刺耳的尖叫。树蹄兔属与前两属有所区别,生活场所是在树洞里或者在簇叶中,经常群体在树干上跑上跑下,或在树枝间跳跃。
化石第一块蹄兔类化石是在19世纪中叶发现的。自此以后,化石逐渐增多,至今已建立了16属。早期蹄兔类具有完全的齿式;最后一个臼齿不退化。许多化石蹄兔比现生种大的多,如Titanohrax、Pliohrax和Postschizotherium等,其大小与现代马相近。蹄兔类在早第三纪已相当分化,在撒哈拉的始新世和埃及早渐新世地层中,它们在各类哺乳类化石中占很大比重,尤其在埃及早渐新世动物群中,属种繁多。新第三纪蹄兔类分布相当广泛,除非洲外,在希腊、法国南部、苏联的格鲁吉亚和中国北部都有发现,但种类相当贫乏。在更新世,其分布区域与现生种相近,但在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仍有发现。
始祖马的骨骼结构与现代的蹄兔相当类似,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到。一些科学家相信,始祖马与马毫无联系,它可能是蹄兔的变种。
新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陈冠芳,在2006年第三季度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四川德格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inae)一新属》的论文,以西藏后裂爪蹄兔(Postschizotherium tibetensis zong et al.,1996)为基础,建立了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inae osborn,1899)的一个新属:横断山蹄兔(Hengduanshanhyrax gen.nov.)。
蹄兔(hyracoids)是一类稀少而奇异的有蹄类哺乳动物。它的现生类型个体小,形似兔、鼠或狸,齿式不完全(1、0、4、3/2、0、4、3),包括1科3属,分布与非洲和中东地区。它的化石类型最早出现在非洲阿尔及利亚的中始新统地层中。在渐新世时期,它在非洲相当繁盛,并分化,形成了个体大小不一,牙齿形态各异的多种蹄兔类型。从中新世以后,它开始衰退。一方面,它仍在非洲地区生存,并残存至今;另一方面,在中新世晚期,它的一支系(Pliohyracinae)进入欧亚大陆。中国上新世和更新世早、中期的后裂爪蹄兔(postschizotherium koenigswald,1932)一直被看作是旧大陆这一亚科的最晚代表。
1996年,宗冠福等把出自金沙江上游、四川最西部的德格县汪布顶组中的几件标本归入后裂爪蹄兔属中。他们认为这些材料代表2种:P.tibetensis zong et al.,1996和Postschizotherium sp.,生存时代为早更新世。笔者在研究山西西榆社盆地新近纪的蹄兔化石时发现:1)种Postschizotherium tibetensis 仅仅是以一个破损的头骨(HV 7788.1)为代表,曾置于该种的另两个不完整的左下颌骨(HV 7788.2和HV 7788.3)和归入Postschizotherium sp.的一个破损的左上颌骨(HV 7789)在牙齿和颌骨的性状上与蹄兔的不同,而应当属于爪兽,邱占祥等(2002)也曾提及这一看法。2)头骨(HV 7788.1)所显示的特征与后裂爪蹄兔属的明显不同,或者说,西藏后裂爪蹄兔(Postschizotherium tibetensis)不具有后者的基本特征,即个体大,与臼齿相比,前臼齿突然变小和臼齿具丰富的白垩质等。这表明它不可能是后者的成员。从其吻部和牙齿的特征看,它更可能代表了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inae)的一新类型。因此,作者在论文中对它进行重新记述。
蹄兔目 Hyracoidea Huxley,1869
上新蹄兔科Pliohyracoidae Osborn,1899
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oinae Osborn,1899
横断山蹄兔(新属) Hengduanshanhyrax gen.nov.
属型种 Hengduanshanhyrax tibetensis (zong et al.,1996)。
词源 Hengduanshan,横断山的拼音,hyrax(希腊语),蹄兔。
西藏横断山蹄兔 Hengduanshanhyrax tibetensis(zong et al.,1996)
正型标本 一个不完整的头骨两侧的门齿、犬齿和颊齿(P1至M2)(HV 7788.1)。
产地及层位 四川甘孜德格县汪布顶乡(金沙江高阶地);汪布顶组,晚上新世或更早。
生长繁殖雌性蹄兔孕期6-7个月,每产2-3仔。幼崽16个月性成熟,岁进入繁殖年龄,野生蹄兔寿命大约10岁。1
保护现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