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姥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姥鲨又名老鼠鲨、白肚鲨、大嘴鲨等,是仅次于鲸鲨的世界第二大滤食鲨,通常几头或成群在水面缓慢地巡游,露出背鳍或翻身晒腹,它以浮游生物为食,一般都没有危害。1

由于姥鲨速度很慢,不具攻击性并且数量丰富,历史上它是渔业的主要收获,商业上它也用途广泛,身体可做食物和鱼粉,鱼皮可做皮革,肝脏可做鱼肝油。1

外形特征体粗大而延长,呈纺锤形,头大,略侧扁,吻端钝尖,口很大,腹位,广弧形,唇褶不发达,齿细小而多,呈圆锥状,边缘光滑,上下颌每侧约各100余枚,眼小,侧上位,近圆形,鳃孔每侧5个,特宽长,近延伸至背缘,最后1个位于胸鳍起点处。2

尾部较短,小于全长之半,尾柄较细,长约为高的4倍左右,两侧各具有1侧突,尾基上下方各有1凹洼,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较大似等边三角形,位于胸鳍与腹鳍之间背上,前缘稍后倾,顶角钝尖,后缘稍凹,下角尖突,第2背鳍很小,末基近位于臀鳍起点背上,前缘稍后倾,顶角圆,后缘凹人,下角尖突。2

胸鳍狭长,前缘弧形,外角尖,后缘外侧凹入,里角宽大而圆凸。腹鳍中大,位于两背鳍中间稍后下方,外角钝圆,后缘凹入,里角钝尖。臀鳍与第2背鳍同形,略小,起点位于第2背鳍末基下方,尾鳍叉形,尾椎轴上翘,上尾叉大于下尾叉,近端处有1缺刻。体灰褐色,腹部色淡。各鳍均浅灰褐色。体长一般为7~8米,大者可达15米。2

生活习性姥鲨的生性非常温和,故被称作“姥”鲨,它主要以浮游的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其捕食方式非常奇特,先张开大嘴连饵带水“吞”进,然后用细长角质鳃耙“筛”选过滤。试想如此庞然大物,要填饱肚子,每天要过滤很多海水,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姥鲨也对自己的某些器官进行了“改装”,如它的鳃耙变得又细又长,并且密密麻麻,使一些小鱼小虾无法溜掉,以提高捕获量。其次,为了加快排水,它头部两侧的鳃裂向背腹延伸,这样一来,水就进得来、排得出,饵料又留得下。3

姥鲨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每年三四月,它由外海成群洄游到沿岸,平常也会在海面静卧,或张口缓游,或翻身晒腹。如遇雾天,则常在海面“瞌睡”,利用姥鲨这一习性,渔民就驾船从尾部靠近鱼体,把鱼叉插入姥鲨前腹部,其负痛拼命挣扎,终因流血过多,精疲力尽而被捕。3

分布范围基本上各大洋都有分布,我国产于黄海、东海和台湾东北部海域。4

资源利用姥鲨的肉可制罐头,肝可制油。姥鲨的肝油中含有大量鲨烯,鲨烯是一种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是医疗烧伤的良药,又因鲨烯的凝点低(-60℃),所以又可作飞机的润滑油和不冻性的精密机械油,鲨烯的衍生物鲨烷是制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含有鲨烷的化妆品可使皮肤滋润、细腻、丰满。5

相关报道姥鲨具有季节性洄游习性,它们最常见于温和的滨海水域,那里洋流交汇,浮游植物这种它们的主要食物非常集中,生活在北太平洋东部的这一姥鲨种群被看作是沿着加拿大到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域进行季节性迁徙的单一种群。6

直到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商业捕鱼业才不再将鲨鱼作为猎捕的对象,之前,人们为了获取鱼肉和鱼油,大肆对这种海洋动物进行捕杀。加拿大的渔民是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了将姥鲨作为猎捕对象的历史,能够停止对这一物种进行捕杀,完全归功于一个为减少鲨鱼和三文鱼渔网之间相互影响的副作用而实施的项目。虽然数十年中,对这一物种来说都再有商业猎捕的压力,但是科学家们仍对姥鲨种群的生存异常担忧,它们的数量一直没有发生反弹增长。多年以前,人们曾经看到过数百甚至数千只姥鲨聚集在一起,但是自从1993年起,就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超过三头的种群,目前已经很难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海域看到这一物种。渔民往往是在猎捕别的鱼类时错捕了姥鲨,它们或是被-一些捕鱼设施缠住,或是在来到海水表面进行捕食的时候被船只上的机械设备所击伤。6

由于姥监的数目严重下降,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都正在采取保护行动,并限制其相关产品的贸易,在美国联邦的太平洋海域管理法令中,明确规定在误捕鲨鱼之后,必须立即将其放回大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严令禁止在渔获物中出现姥鲨。在加拿大,濒危物种保护行动规定持有、惊扰,或者破坏姥鲨的栖息地等行为均属于违法。同时,姥鲨也已经被列入了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不过,由于姥鲨的鱼翅仍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是被允许猎捕的,那些切割姥鲨身体并取下鱼翅的血腥场面仍然屡见不鲜。6

姥鲨失踪之谜在姥鲨冬季失踪之前,科学家为新英格兰海域的25头姥鲨安装了卫星跟踪器,结果发现它们通常在海面下200~600米深度游弋,其中一些游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其他的则继续往南游,甚至游了好几千千米,出现在加勒比海。其中--头姥鲨更让人惊讶,它竟然穿越赤道,到了巴西亚马孙河的河口。7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金永成 - 博士生导师 -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