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花棘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白花棘豆(学名:Oxytropis subfalcata Hance var. albiflora C. W. Chang)多年生草本,高10-70厘米。茎极缩短,常于表土下分枝形成密丛。小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多花组成稀疏的总状花序;苞片线形,花萼钟状,花冠白色。荚果革质,长圆状卵形。花期7-8月。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及河南等省区。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山顶、山坡(阳坡)、石质山坡、路旁、沟谷阴湿处、草地、灌丛中及疏林下。

形态特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3~5cm,根粗壮,常扭曲成辫状,向下直伸,褐色。茎极短,丛生;叶轴宿存,近于刺状,淡黄色,无毛,托叶膜质,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疏生长毛,与叶柄基部连合;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13,条形,常内卷成圆筒状,长5~15mm,宽1~1.5m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面有腺点,无毛或于先端疏生白毛。花葶极短,具花1~8朵苞片披针形,膜质,长5~6mm,先端渐尖,表面有腺点,边缘疏生白毛;花萼筒状,长12~14mm,宽约4mm,表面密生鳞片状腺体,无毛;萼齿近三角形,长约2mm,边缘疏生白毛;花冠乳黄白色,龙骨瓣先端带紫色;旗瓣匙形,长25mm,宽达6mm,顶端钝,基部渐狭,翼瓣较旗瓣短1/3,有长爪及短耳,龙骨瓣较翼瓣短,顶端具喙,长约1mm。荚果卵形,革质,膨胀,长约10~15mm,宽7~8mm,顶端有硬尖,花期4~5月,果期6月1。

白花棘豆(变种)与**紫花棘豆(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花冠为白色。花期7-8月。

生长环境白花棘豆生于海拔1800-2300的山坡草地。

分布范围白花棘豆产于河北(百花山、内丘),山西(浑源、五台、介休和关帝山)等省。模式标本采自山西浑源县龙山。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较容易,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雨季到来前播种成苗率高。播种量11.25~15.00kg/hm2,条播行距30~40cm,播种深度2cm。建立放牧型人工草地可与无芒雀麦、老芒麦、苜蓿、红豆草等混播。每年可刈割1~2次。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可提高出苗率。苗期注意锄草,有条件的地区结合灌溉(降雨)追肥,可显著提高产草量2。

主要价值原变种茎叶柔嫩,各类家畜都喜食;根含淀粉和韧性强的纤维,还为牛的好饲料(山西管涔山)。

分类研究郑斯绪于1961年研究棘豆属标本时,认为紫花棘豆 O. subfalcata Hance 的基本性状与蓝花棘豆 O. coerulea (Pall) DC. 是一致的;但其花为紫红色,小叶一般较宽,萼齿一般长2-2.5毫米,并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又与蓝花棘豆有别,故将它作为蓝花棘豆一个单独的亚种处理。1982年比较研究了中国华北所产的紫花棘豆标本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所产的蓝花棘豆标本,发现前者较高而疏,后者较矮而密,二者植株性状显然不同。根据上述所有特征,仍将紫花棘豆作为种来处理。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