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头虫草是麦角茵科的一种虫草,于黄蜂的成虫体上,由胸部长出,子座细长,高5-10cm,淡黄色至橙黄色,上部弯曲,头部色深,棒形,表面有微突,铁丝状。分布于浙江、安徽、广东、西藏等。常见于山区落叶阔叶林。用途未明。
形态特征生于黄蜂的成虫体上,由胸部长出,子座细长,不分枝,高5—10cm,淡黄色至橙黄色,上部弯曲,头部色深,棒形,表面有微突,铁丝状1。子座单生,稀上部分叉, 高3-12cm,淡黄色至橙黄色, 柄细长,多弯曲,粗0.5- 1mm。头部棒状或纺锤状,色较深, 5-20mm×1-2mm。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瓶状至椭圆形,320-800μm×200-300μm,孔口稍突。子囊呈长袋形至圆柱形, 140-210μm×4-8μm,成熟时顶端开口。孢子断成6-14μm×1-1.5μm的小段。
生物特性在山区落叶阔叶林下,有时能发现虫草,它们一半是虫,另一半是菌。虫草属(Ophio-cord yceps,异名Cordyceps),约100种,寄生于昆虫的幼虫和成虫体内,使得虫体变成菌核,再生长出子实体。蜂头虫草(O. sphecocephala)和冬虫夏草(D.sInensis)的子实体,当某些鳞翅目的幼虫或成虫,吃下了虫草的子囊孢子后,孢子在虫子体内萌发成菌丝,消耗虫体营养,虫子死后落入枯枝烂叶中,体内的菌丝继续发育,最后形成菌核。到了第二年春天,自虫的口处生长出子实体。在上端膨大处生长了许多子囊果,每个子囊果中有许多子囊,每个子囊里有4个子囊孢子2。
生长环境与分布夏秋季在半埋于林地上或腐枝落叶层下双翅目昆虫黄蜂成虫体上生出。分布于浙江、安徽、广东、西藏等。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用途未明。蜂头虫草在中外历史上均有记载,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为最早。1754年,西班牙人Torrubia在西印度任职时,在其《拉美闻见录》中称之为“蜂变草”或“植物蜂”,蜂草(VegetalbeWasps)一名来源于此,至今在古巴还保存在这种假想的古代艺术作品。因此,蜂头虫草的人工培植对于普及虫草菌知识有其特殊意义。矢蔌信夫(1986年)在日本《特许公拗》内发表过培植蜂头虫草的方法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