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斑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外形特征

斑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中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乌鳢、斑鳢及其杂交种,而斑鱼即为它们三者的俗称。

斑鱼的形态特征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2行黑色斑纹。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两湖斑鱼”。鱼肉腥味较浓。这种鱼类体型较小,全身黑色,长着锋利的牙齿,身体没有鳞片。1

生活习性斑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移动图片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斑鱼的生存水温0℃—41℃,最适水温26℃—28℃。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常活动于水体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斑鱼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斑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厘米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

生长繁殖斑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斑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培育阶段,应根据大小实行多级分养。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斑鱼体长加速生长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夏季高温时节养殖4个月后,斑鳢(港种)可达1·0—1·2斤,杂交种养殖3个月可达2斤。

经济价值斑鱼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斑鱼的地方名有:黑鱼、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默头鱼等。斑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

斑鱼骨刺少,可食率63%。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斑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斑鱼葛才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斑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斑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斑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斑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淡水鱼类,营养全面。肉质鲜美,畅销国内外,售价昂贵,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