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缘是视网膜视部和视网膜盲部的锯齿状分界线,睫状体扁平部与脉络膜连接处呈锯齿状,其宽度在颞侧为2.1mm,鼻侧为0.7-0.8mm。鼻侧锯齿缘约在角膜缘后6mm,而颞侧为7mm。视网膜神经层的重要组织均于此缘消失。锯齿缘截离导致的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预后很好。只需用巩膜外手术一局部外加压或环扎就可以成功地治愈1。
简介锯齿缘是视网膜锯齿缘为视网膜周边部与睫状体扁平部相连处。在此处及其附近,常有视网膜周边囊样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人,也可能见于青年人,这种囊如果有一个破裂,即可导致视网膜剥离,脱离常始于锯齿缘,更常见于颞下象限。因此,针拨白内障等手术时,在颞下方切口最好不要超过距角膜缘4-5毫米,并避免过多地挫伤该部2。
锯齿缘是视网膜视部和视网膜盲部的锯齿状分界线,视网膜神经层的重要组织均于此缘消失。视网膜在锯齿缘处向外与脉络膜紧密粘连,向内与玻璃体紧密粘连。锯齿缘距赤道约6mm,距视盘约25mm,颞侧距角膜缘平均约为8mm(7.9mm),鼻侧约为6.5mm(6.6mm),上方约为7.5mm(74mm),下方约为7mm(6.9mm)(注:括号内为统计值)。直肌前止端部位非常接近锯齿缘,可大致作为其外部标志(但上直肌止端通常在角膜缘后7.0-7.7mm,已在锯齿缘之后);鼻侧稍偏前,而颞侧稍偏后,在不同年龄及不同屈光状态,锯齿缘至角膜缘的距离也不同,远视眼距角膜缘较近,近视眼则较远。锯齿缘以形似锯齿商得名,每眼有齿突约48个。在两锯齿齿突间的凹陷称为缘凹。锯齿缘的齿突的大小并不一致鼻侧齿突大且多,颗侧小国少,有时则呈波浪形丽不形成齿突状。
分类Ⅰ型:锯齿缘平坦,稍呈波状,无明显齿与弯之分。
Ⅱ型:锯齿为中等长度,呈波状。
Ⅲ型:为长锯齿,齿与齿间为深的缘凹,此种类型多位于水平子午线上或其附近。婴儿因睫状体平坦部特别短,所以锯齿缘呈波浪形,距睫状突较近,随年龄增长,眼球也不断扩大,以颞侧生长较快,颞侧睫状体平坦部向后延伸较多,故颞侧锯齿缘稍偏后,至10岁时,锯齿缘发育接近成人位置3。
详细介绍锯齿缘部( ora serrata part),也称锯齿缘区( ora serrata region),是指锯齿缘前后约3.5DD的区域,此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大,形状不规则;视杆及视锥细胞变短,数量减少,在距锯齿缘1~2mm内二者消失;内、外核层变薄,最后合为一层;神经节细胞少,与神经纤维层合为层,在距锯齿缘0.5~1.0mm处二者终止;神经胶质细胞增多;外界膜向前延伸于睫状体两层上皮之间;内界膜向前与睫状体内界膜相连。视网膜所有重要组织在锯齿缘处均终止,此处无视觉功能。
视网膜动、静脉在周边部渐变细小,动脉先终止,静脉在锯齿缘后0.5mm处也终止。此处色素上皮排列素乱,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并可有色素颗粒沉着于视网膜内层,有人称此为前部脉络膜炎,而实际为正常的周边部眼底,应与真正的脉络膜炎区别。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前与睫状体色素上皮相延续视网膜神经上皮与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相延续。睫状体色素上皮和无色素上皮,又称视网膜睫状体部,与视网膜虹膜部合称视网膜盲部(锯齿缘部的变异及变性见“眼底的分区、分型”)3。
锯齿缘截离锯齿缘是视网膜与前面延续的睫状体的分界线。锯齿缘截离就是发生在锯齿缘部位的视网膜裂孔。它好发于男性儿童或青年。双眼发病比例高,而且双眼的病变往往对称分布裂孔多发生于眼球的外下方或内上方,往往为一个新月形或多个相邻排列的裂孔。
下方锯齿缘截离导致的视网膜脱离进展缓慢,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累及黄斑而被发觉,或者在例行眼科检查时被发现。病人就诊时除了视网膜脱离外还可以看到视网膜下增殖、分界线、视网膜囊肿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性改变。
锯齿缘截离导致的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预后很好。只需用巩膜外手术一局部外加压或环扎就可以成功地治愈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