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太湖红蚯蚓是由赤子爱蚓经长期培育而成,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为50—70毫米,直径3—6毫米,可达90—150毫米,体色紫红,并随饲料、水、光照而改变深浅。优点是:体腔厚、肉多、寿命长,适应性强,易饲养、营养价值高等,适合 人工养殖。1
养殖方式现将本地养殖的太湖红蚯蚓的特点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太湖红蚯蚓的特点 本地饲养的太湖红蚯蚓属日本赤子爱胜蚓。其幼蚓经8天的生长后达到性成熟,全生育期60天左右。成蚓体长50~70毫米,稀养可达90~150毫米;体腔3~6毫米,肉厚而多;体表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但随着饲料、水分、光照等条件的不同可以有颜色深浅的变化。该种蚯蚓富含人体和畜禽所需的氨基酸,其鲜体中含水分85.8%,粗蛋白8.5%,粗脂肪2.5%,碳水化合物2.3%;干蚯蚓含粗蛋白66.3%,脂肪7.9%,碳水化合物14.2%,其他11.6%。太湖红蚯蚓和其他蚯蚓一样喜温、喜湿、喜空气,怕震动、怕触动、怕亮光。性成熟的太湖红蚯蚓也要通过异体交配一周后方能产卵。太湖红蚯蚓还具有寿命长、易饲养、适应性强和繁殖率高等优点。 二、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 一般应选择近水源及运作畜粪比较方便的地方如村旁隙地、林间、山坡下、水库及鱼塘旁空地等处养殖。蚓床宽2米,长度不限。规模养殖的蚯蚓床宽5米,中间留一条70厘米宽的走道,走道两旁的两排蚓床各宽2米,并开好排水沟。 2.饲料准备 将畜禽粪和瓜、果、菜边、树叶、乱稻草、青草等拌在畜粪浅池内,5~10天后便能喂蚯蚓。蚯蚓一天的食量一般与其自身体重相等,排出的蚓粪约占食量的40%,一般育成1吨鲜蚯蚓,约需畜粪及有机垃圾70~80吨。 3.适时添料 添料堆放成梅花形状,料堆间距5~8厘米。饲料的pH值以6~8为宜。 4.保湿通气 蚓床水分含量以30%~50%为宜。高温期每天都应浇水,凉爽期2~5天浇一次水,低温期10~15天浇一次水。在蚓床保湿的同时,还应做到通风良好。 5.温度调控 蚯蚓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而且其卵孵化也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人工养殖蚯蚓要做好寒、暑期的温度调节工作,使蚯蚓四季都能生长繁殖。具体做法是:(1)冬季增温。低温期养殖蚯蚓,比较有效的增温方法是:用两层薄膜中间夹一层草帘作为蚓床覆盖物,并用稻草、玉米秆等扎成圆周长为40~50厘米的通气草笼竖放于蚓床中间。晴天蚓床两头要通风换气。如利用塑料大棚养殖蚯蚓,大棚内蚓床上仍需用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进行覆盖,这样增温效果更佳。(2)夏季降温。夏季应把蚓床温度控制在30℃以内。比较简便有效的降温方法是搭遮阳棚,即在蚓床上架2米高棚架,棚架南高北低,上面盖麦草或稻草帘子,东西两边离蚓床1米处挂帘子,南面挂能收放的帘子。遮阳棚要做到上面能漏雨,四面能通风。蚓床上面应再盖一层稻草或青草,最好盖水葫芦、水花生,厚度要求在50厘米左右。 6.预防天敌 蚯蚓的天敌有青蛙、鼠、蟾蜍、蝼蛄、蚂蚁等,可在蚯蚓养殖场四周围上小眼鱼网进行预防。此外,还可采取捕捉等方法来预防天敌。 7.清除蚓粪 在日平均气温20℃左右时清除蚓粪,一年需清两次。方法是:先铲出蚓床表层20厘米左右的蚯蚓及粪料,放在旁边;再铲出底层蚓粪运走;然后把放在旁边的蚯蚓及粪料移到原蚓床上,上料浇水。清出的蚓粪可用于扩大养殖面积。 8.采集加工 (1)采集:待蚓床上饲料基本吃完后,在成蚓多时,可取出三分之二蚯蚓,以保持合理密度。把取出的蚯蚓放在室内或棚内暂养,每平方米可养5~6公斤,并添喂久存畜粪及拌湿的精饲料。(2)加工:蚯蚓盛产季节,选择晴天,用玉米粉等干饲料拌和拣净的鲜蚯蚓,然后均匀地散晒在水泥场上,当晒干的蚯蚓无结块、且手捏即断时,即可筛去粉末装入薄膜袋待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