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灯塔水母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灯塔水母是一种小型水母。身体呈钟型,直径约4-5毫米,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伞形身体的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向外凸出的一面称外伞面,凹入的一面称下伞面,下伞面的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称垂唇,垂唇的游离端为口,伞的边缘有一圈触手,钩手水母下伞的边缘向内伸出一圈窄的膜状结构,称为缘膜,缘膜是水螅纲水母的特征。体壁结构是由两层上皮肌肉细胞中间夹有中胶层构成。由胃囊向伞缘伸出4条的辐射管,并与伞缘平行的环管相连,由环管也可伸出离心的小管进入触手,直达触手末端。在伞缘或触手基部有感觉器官,例如眼点)或平衡囊。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12

繁殖方式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其特征是性成熟的(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这被称作分化转移。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除非被其他动物吃掉,否则灯塔水母是“永生”的。

灯塔水母的直径只有4至5毫米,属于水螅虫纲,它们是捕食性生物,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的幼虫阶段的生物。从理论上说,这个循环可以不断重复下去,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可以永远存活,无需面对死亡。曾经有一位研究灯塔水母的科学家观察了4000条灯塔水母,确认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一条死亡。3 灯塔水母水母的一种——灯塔水母(Turritopsisnutricula)在性成熟后会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状态,并且可以无限重复这一过程。该报称,这种水母是唯一一种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在理论上就会长生不老的动物*(结肠芽苞杆菌由于拥有环状的DNA,所以也可以永生。)。灯塔水母长约4至5毫米,在20摄氏度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3

生活习性灯塔水母多生活在热带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这种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口区腺细胞分泌的粘液有利于食物的吞咽,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层的腺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许多多肽,同时在胃腔中由于营养肌肉细胞的鞭毛运动,食物得以混合与推动。经这种细胞外消化之后,开始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营养肌肉细胞的伪足吞噬食物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经过酸性及碱性的化学过程之后,营养物质由细胞的扩散作用输送到全身。

分布范围灯塔水母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灯塔水母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并出现在大西洋的另一侧——巴拿马地区。

科学探讨在2010年,Ma & Yang在其发表在网络刊物《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绍灯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将其称为“不会死亡的动物”。文章称,灯塔水母只有5毫米长, 可以从成熟期阶段“轮回”到幼年的水螅状态重新生长,这样它便拥有没有界限的生命。由于拥有这样的特殊能力,灯塔水母从原来的栖息地加勒比海,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并出现在大西洋的另一侧——巴拿马地区。研究者们相信,灯塔水母是通过依附在大船船底,“畅游”了彼此交汇的大洋。

徐教授介绍,我们这里所说的“水母”其实是动物界刺胞动物门的成员,该动物门主要有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海蜇和各种珊瑚是人们最熟悉的刺胞动物。多数刺胞动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两个基本的形态阶段:一个是水螅型,一个是水母型。“在刺胞动物一个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一个无性生殖的水螅型阶段和一个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交替出现的。在学术上,动物生活史中具有这种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为世代交替。一般来讲,一种动物的生活史具有种的特异性,且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对于低等生物而言,这是一种细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仅是灯塔水母,所有种类的水母都具备这种能力。

在徐教授看来,灯塔水母与普通水母其实并无太大区别。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McCrady于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灯塔水母属的一个成员,该属还包括另外9个物种。中国有记载的是灯塔水母和短柄灯塔水母。“一般意义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动物的水母型阶段,根据这样的界定,普遍意义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纲的大多数种类和钵水母纲的全部种类,其已知种类超过3000种。水母型仅是刺胞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环节,故不同的种类,其水母型占总生活史时间的比例差异极大。”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1996年。当时,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对4000只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母型灯塔水母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诱导试验,这些环境条件包括:(1)饥饿;(2)突然改变水温(升高或降低);(3)降低盐度;(4)机械损伤。结果显示,在人为改变的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灯塔水母均出现了水母型转化为水螅型的现象,但转化过程随水母型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异。这就是该研究的全部结果。

对于实验结果所说的灯塔水母拥有“逆生长”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质疑——假设灯塔水母是长生不老的,它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姑且认可它是从成年转变为幼年状态,那么其生命状态应该从变为成年之后,能够再度转变为幼年,这才叫做“长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仅仅转换了一次,就不可以称之为“长生不老”。

因而,可以这样说,灯塔水母在一般条件下仍会死亡,其 “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