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青海沙蜥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青海沙蜥是鬣蜥科沙蜥属的一种爬行动物。头体长60毫米左右,尾长略短于或等于体长,少数的略长于头体长。头体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常栖息于青藏高原干旱沙带及镶嵌在草甸草原之间的沙地和丘状高地。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4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省青海湖。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形态特征青海沙蜥,头体长60毫米左右,尾长略短于或等于体长,少数的略长于头体长。头体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棱圆;吻棱略显,鼻孔位于其下方且略朝向两侧,在背面看不见;鼻间距较宽,等于或略小于鼻孔至眼前角间的距离;眶上方外侧成棱角边缘;眼适中,瞳孔圆形;鼓膜不显。躯干粗扁,腹部膨大。四肢粗短,指、趾亦短;后肢贴体前伸达肩部或腑部。尾基部粗扁,其余部分呈圆柱状,向后逐渐变细,末端较钝。头体背面鳞鳞片光滑。头背鳞片较体背鳞片大面凸起;眶上鳞较其邻近拭鳞片略小,仅其侧缘嘎行较大,瓦覆状排列成棱角状;鼻孔周围讹3-4枚较大鳞片,但也就是突出成纽扣状;左右鼻孔间相隔6-7行小鳞;除上、下眼睑游离缘的一排小鳞向外成水平状突出外,眼周围被以细小粒鳞;粒鳞与上唇鳞之间相隔小鳞3-4行,少数5行;颞部有数枚较大的鳞片;背中线鳞片较背侧拭大,略呈覆瓦状排列;背侧和体侧的鳞片略凸起呈粒状,但不起棱。咽、胸、腹部鳞片平滑;咽喉部鳞片较小,胸、腹部鳞片较大且大于脊背鳞片。四肢上面的鳞片比较背部鳞片大,略呈覆瓦状排列,多具弱棱,有的棱略翘向后上方;下面拭鳞片有时光滑,有时具弱棱。第三、四趾个肯栉状缘,尾鳞略呈覆瓦状排列,前段光滑或具棱迹,越向后鳞棱逐渐明显且末端翘向后上方;雄蜥尾基部两侧具锥状鳞。咽喉部具显著横肤褶;躯干背面拭具横肤褶,有的不甚明显,而两侧各有一波状纵肤褶,仅少数不显。生活时体棕黄或桔黄或棕色。头背面的眼盖上面常显现二深色横纹,在眶间联合或断开。背中线为绿黄或红棕色小点分隔,而这些斑中央色较边缘浅;整个背面还有分散的浅色小圆点。颌缘具深色纵纹,有的口后角至肩上方散有棕喜爱色斑点。躯干侧面的斑点较少。四肢具轮廓不清晰的深色斑或窄波纹。尾背面有类似背部的斑纹,向后逐渐呈现为斑痕。腹面灰白或黄白色,咽喉部有黑色斑纹或大斑块;胸、腹部具大黑斑。雄蜥尾末端下方黑色,雌蜥则为白色或锈黄色。

栖息环境青海沙蜥主要生活在青海高原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在黄土高原西缘的干草原带亦有之,海拔2000-4700米之间,在杆被稀疏的干燥沙砾地带是它们栖息的场所。

生活习性营穴居生活,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 上,亦有在砾石下者。洞口及洞道横切面均呈半月形,大小随沙晰个体大小而异,宽1-5厘米,高0.8-1.8厘米;洞口多朝向南或东南,少数无固定方向。洞道多不分支且少弯曲,斜向地下,长短及深浅与沙蜥个体大小成正比,长20-110厘米,最深洞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达80厘米。

青海沙蜥白昼活动。一般于4月上旬出蛰,刚出蛰的个体常在中午伏于洞口晒太阳,太阳偏西即归洞内;若天气持续转冷,出现异常则又入休眠状态。夏季睛天,沙蜥常在9点至14点时活动,11点至13点时为其活动高峰;阴天外出活动个体较少,且多在13点时前后活动,在其活动时,若受惊扰即迅速逃或钻入附近的洞穴内。10月中旬始入冬眠,下旬后则末见到过沙蜥。沙蜥在砾石间、草丛、灌丛下觅食。以小形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小形昆虫为主1。

分布范围青海沙蜥分布于青海的共和、海晏、刚察、天峻、都兰、乌兰、格尔木、贵德、贵南、兴海、同德、泽库、治多、杂多、玉树、玛多、河南等县市。

繁殖方式在海拔3000米以上获得的标本,经解剖证实,青海沙蜥为卵胎生。5月下旬至6月,在不同雌蜥的输卵管内,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怀卵或胚胎数一般2-4个,少数为1;7月下旬少数雌蜥的输卵管内,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怀卵或胚胎数一般2-4个,少数为1;7月下旬少数雌蜥开始产仔蜥,8月中旬以后可见到大量当年的沙蜥,至9月上旬尚可发现个别待产雌蜥。

亚种分化青海沙蜥分化为指名亚种(P.vlanglaii vlangalii)

普氏亚种(P.vlangalii pylzowi)

南山亚种(P.vlangalii nanschanica),它们之间的地理分布不连续,基因交流间断,独立进化2。

种群现状据文献记载。本种沙蜥在甘肃西北、新疆东部和南部、四川西北部亦有分布。四川北部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地区的青海沙蜥种群密度非常大。

采集加工捕杀后,去其内脏、尾、爪后,将全体晒干或晾干。药用时将少许麝香、诃子放人水中搅拌,用其液擦拭体内外,而后裹以调好的面粉,置火灰中煨焙。待面粉表皮之色焦黄时,去掉面粉,研细后备用。取血,晒干,研细备用3。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