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樽海鞘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生活习性

樽海鞘是一类小型远海胶质脊索动物。见於暖海,南半球常见。体桶状,透明,有环状肌带,两端开口, 身长一般在1厘米至11厘米。滤食微小的浮游生物。生活环境复杂,有性和无性时期交替。无性时期许多个体连成长链(见右下图)。许多种能发光。

海洋从大气中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一部分来自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在有阳光照射的海面,浮游植物利用这些二氧化碳生长。动物则吃掉浮游植物,并制造出二氧化碳。但是在动物死亡以后,这样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溶解并重新进入海洋,被植物或细菌再次利用,或者返回大气层。美国国家海洋学院的 Laurence Madin和他康涅尼格大学的同事Patricia Kremer对大西洋中部进行了四次探索。每一次他们都发现,有一种特殊种类的樽海鞘,大量成群成倍的增长,并能持续几个月。

“樽海鞘”是一种半1透明的类似水母的海洋生物,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位置并不重要,但是却是为海洋提供温室气体的重要成员,这一观点大大提升了樽海鞘在海洋动物中的地位。

在海洋中成群存在的樽海鞘单个仅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上十亿的聚集在一起,生活在海洋中的“热区”,每天可以将海洋中成吨的碳从海洋表面运输到海洋深处。樽海鞘是半透明的类似水母的海洋生物,它们通过从前面吸进海水然后从后面排出的喷气式方式运动。当水通过其粘膜的时候,樽海鞘就将其中的可食用成分吸收的一干二净。

种群分布樽海鞘对人类无害,海滩上最常见的拇指大小的樽海鞘是50种樽海鞘当中的一种,这些亚种广泛分布于南极洲到北极南部。2

研究结果科学家对一群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的樽海鞘进行研究。据科学家统计计算,樽海鞘大约消耗由浮游植物产生的碳总量的74%,同时利用自己的“排泄小球”向深海转运大约四千吨碳。它们将零散的碳聚集到一起,使之沉降的更快。在以前的研究中樽海鞘的排泄小球一天大约下降一千米。即使是死亡了,它们每天也能以475米的高速沉降。如果樽海鞘真的处在食物链的末端并在沉降的过程中不被吃掉的话,他们能给海洋中运输进更多的碳。樽海鞘白天向下游很远,而夜里又向上游回去,这一过程被称作垂直运动。像这样,樽海鞘向深海中释放排泄小体,令很少有动物能在那吃掉它们。这也大大增加碳从大气中转移出去的机会。1

随着磷虾数量的大量减少,樽海鞘可能就会大大增多。樽海鞘是一种胶状的,外形类似水母的动物,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其它的动物是以樽海鞘为食的。这也就是说,樽海鞘不能像磷虾一样,供养整个南极洲。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樽海鞘对人类无害,一般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产生大量的热量,有一些专家研究后产生怀疑,全球变暖有一部分原因也许就是成群的樽海鞘造成的。3

繁殖特点樽海鞘可进行同性繁殖,一个樽海鞘可以产生一系列雌雄同体克隆,并彼此相连。一些亚种的克隆链最长能达到15米。梅丁指出,樽海鞘链能呈现一定的形状,一些亚种能产生轮状,而另外一些物种能将克隆链组织成双螺旋结构。2

樽海鞘克隆链会断开,所有释放出来的个体会变成雌性并含有一个卵子,上一代的雄性樽海鞘将会对雌性樽海鞘进行受精,并产生一个胚胎。当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母体会开发测试并继续与附近其他樽海鞘的卵子进行受精。最终,胚胎破出,并进一步发育产生另外的克隆链。而樽海鞘的克隆倾向也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过度繁殖的绿藻。在绿藻上的樽海鞘会大量吞食食物,并分裂出樽海鞘幼体的链条。2

清碳作用“樽海鞘不断地在海水中浮游、觅食,并且产生排泄物,” Madin说。“它们将零散的碳聚集成大块,以使它们下降得更快。”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的生物学家Laurence Madin以及康涅狄格大学的Patricia Kremer及其同事们发现这种只有人类拇指大小的樽海鞘几十亿地成群浮游在海水中,每天可以将成吨的碳从海洋表面运送到深海中,防止了它们重新进入大气圈。

樽海鞘中的一个特殊物种——Salpa aspera——繁殖成密集的一群持续浮游在海水中可达数月,覆盖面积将近39000平方英里,每天可以消耗海面上近71%的的含碳微生植物。然后它们排泄出的废物沉向海底,将数千吨的碳运送到了深水中。形态特征海鞘形状有的象茄子,有的似花朵,外形很象茶壶。

若用手指触动海鞘,它就会从出水管孔射出一股强有力的水流,然后由原来的挺立状态而绵软倒伏,所以它是动物。 刚出生的海鞘很象小蝌蚪,有眼睛有脑泡,尾部很发达,中央有一条脊索,脊索背面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鳃裂,而且小海鞘还能在海里自由地游泳。然而,几小时后,它的身体前端就渐渐长出突起并吸附在其他物体上。随后,尾部逐渐萎缩以至消失。神经管也退化,只留下一个神经节。咽鳃裂却急剧增加。体外同时产生被囊。

海鞘有着脊索动物中独一无二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为开管式循环,为脊索动物中所罕见;更奇妙的是,它们的血流方向会每隔几分钟颠倒一次,绝对是独一无二。

新闻事件新西兰渔民捕获“透明虾”专家称是樽海鞘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月21日报道,透明虾是钓鱼爱好者StewartFraser,在卡里卡里半岛钓鱼时捕捉到的。据悉,这种身长仅1到10厘米的樽海鞘,如果不是“自愿”上钩一般很难被捕捉到,因为透明在水中是最好的伪装,不仅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天敌的伤害,同时也能逃脱人类的肉眼,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

据报道,新西兰渔民斯图亚特·弗雷泽(Stewart Fraser)带着2个儿子在北岛北部**卡里卡里半岛(Karikari Peninsula)**附近捕鱼时,发现水面上漂着一只“透明的虾”。弗雷泽说这只特别的“虾”“摸起来好像有鳞,很坚韧,像果冻一样。除了体内一颗橘色小圆球以外,看起来完全透明。”

弗雷泽给这只生物拍了照。照片让他和所有渔民都感到困惑,因为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以前从未看到过类似的东西。

普利茅斯国家海洋水族馆的专家介绍,这是一只樽海鞘。据悉:这些樽海鞘鲜为人知,它们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南大洋最多。它们的身体呈胶状,靠吸水在水中移动,以浮游生物为食,其透明状形态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伤害,毕竟在水中透明是很好的伪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