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豆丁海马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豆丁海马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海龙科动物。英文俗名是Pygmy seahorse,原意为侏儒海马,豆丁海马身长大约一厘米左右,也有人称之为侏儒小海马,主要分布在北纬20度到南纬20度之间。豆丁是潜水同行给它的昵称,近年来因为在世界各地潜水旅游区走红,豆丁海马成为最流行的名称。海马的嘴巴就像水管,虽然无法张合,但可以像吸尘器一样,将小虾、小鱼或者一些浮游生物轻松地吸入口中,饱餐一顿。

简介豆丁海马,又称侏儒海马,身长约1厘米,北纬20度到南纬20度之间是其主要分布地。豆丁并非它与生俱来的名称,而是潜水同行对它的昵称。近些年来,豆丁海马在世界各地的潜水旅游区走红,所以它成为这种动物最流行的名称。豆丁海马分为辐鳍鱼纲、海龙目、海龙科、海马亚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豆丁海马的种类分为三种:瘤豆丁、平豆丁和棘豆丁,在前些年,日本学界也采获了一个新种,实际上还有很多。豆丁海一般体色鲜亮,已发现的体色有红灰、黄、白几种,珊瑚是它们经常隐藏的地方。豆丁海马会根据各自寄居的珊瑚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拟态。它还会随时改变自己的体色,非常善于躲藏,受到惊吓之后就会逃得踪迹全无。西太平洋一带的珊瑚区是豆丁海马的“老家”,它们的成体最大也不会超过2.5厘米。因为其体型非常小,同时又具有非常强的伪装本能,所以很难被潜水员观察到。

豆丁海马非常受热带岛屿潜水度假区的欢迎,世界各地都有为了目睹它的“芳容”而至的潜水客。因为豆丁海马的身形细小所以要找寻它,就得配备一只放大镜,这样才能看清它的形态。豆丁海马属于非经济性的超小型海洋生物,它能够带动观光市场的成长,也算是一项奇迹。目前,只有在中西太平洋地区发现了豆丁海马,包括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南部沿海地区,在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喀里多尼亚的珊瑚礁和斜坡深度0~40米之间,豆丁海马都曾出现过。目前,,有四种豆丁海马被分类命名。1996年,在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亚的水族馆工作的巴吉邦发现了全世界第一尾豆丁海马,它们生长于海扇珊瑚上,因此,该海马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巳氏豆丁海马”。另外的三种,分别为“克里蒙氏豆丁海马”,是2001年在澳大利亚东部外海罗德豪岛的。“丹尼斯豆丁海马”与“彭氏豆丁海马”是2003年在印尼蓝碧海峡友现的。在台湾海域,已经找到了三种豆丁海马,克里蒙氏及彭氏豆丁海马都是2007年在绿岛浅海发现的,但丹尼斯豆丁海马还没有被发现1。

分类豆丁海马的生物分类为辐鳍鱼纲、海龙目、海龙科、海马亚科。依台湾省立海洋生物博物馆企画研究组助理研究员陈正平博士的监种资料显示,豆丁海马常见的有三种,在垦丁发现的为“瘤豆丁”,另外二种为“平豆丁”和“棘豆丁”,日本学界前些年也采获一个新种,实际上还要多得多。

突出特点海马的嘴巴就像水管,虽然无法张合,但可以像吸尘器一样,将小虾、小鱼或者一些浮游生物轻松地吸入口中,饱餐一顿2。

颜色豆丁海马已发现的体色有红、灰、黄、白,且会随着居住的海扇软角珊瑚变化,各个种可能也会随着各自寄宿的海扇珊瑚不同而产生拟态,但最大体长不超过三公分的“超迷你”体形则三种皆同。

目前已发现的豆丁海马只有灰紫色和黄色两种。它的身上有肉瘤状凸起物,一般都攀附在特殊的扇形珊瑚上。

豆丁海马会随时改变体色,还善于躲藏,受到惊吓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拍摄地点:马来西亚婆罗洲诗巴丹岛 这条海马体长约1厘米,寄生于海扇之上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