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褐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体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有疼痛感,且奇痒难忍。别名活辣子,七辣子,八角(ge)儿丁,八家子。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15-18mm,翅展31-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浅绿色、花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
卵
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
幼虫
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5、8、9腹节突起最大。
茧
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成虫五、七、九月常见;有趋光性;每雌产卵300多粒,密集叶背。卵期7-10天。幼虫期30多天,入土结茧;一般蛹期7-20多天,末代茧越冬1。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根际附近松土层中结茧越冬;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卵散生或叠生在叶背边缘附近。9月下旬幼虫老熟,常爬行或坠落至根际附近地面上,在土表结茧越冬2。
治理措施(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
(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附:被蜇后治疗可选用以下方法:
(1)刚刚入时可用橡皮胶布粘贴患处,贴后马上撕下,如此反复多次可将刺入的毛带出,或用肤疾宁贴膏敷于患处,持续数日后除下,皮疹可外搽复方氧化锌洗剂或用生面粉适量加水和成面筋,用面筋在螫伤处来回揉滚,上下按提,反复多次也可将毒毛粘去。
(2)点燃酒精灯(用蜡烛或火柴亦可),用火焰烤螫伤处,可连烤二、三次,烧去毒毛刺,即可止痛。
(3)可用5%氨水涂搽患处,但不可搽得过勤、过多,每日涂搽二、三次,连搽几日即可痊愈。
(4)用生大蒜头捣烂后,取汁外敷患处。
(5)生甘草适量,嚼烂后敷于患处。
(6)将韭菜捣烂后,敷于患处。
附:农村土法治疗
(1)就地取材,马上使用火柴粗细的木棍,顶住幼虫的头部并向里顶,将幼虫的内脏完全翻出,以内脏擦拭患处,很快解毒止痛(最好是蛰伤你的那只,找不到其他的也可以)。注意拿持幼虫翻内脏的时候使用树叶等硬质物品垫衬,以免手指上沾毛。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