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红腰鹦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红腰鹦鹉(学名:Psephotus haematonotus)是属于鹦鹉科的一种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主要是绿色,特征是尾部有一块红斑。成熟的雄鸟颜色较明亮,红色部分也较鲜艳,而雌鸟的体色则较黯淡。

在野外,它们生活在草原及灌木丛里,通常以约150只的大族群出现。以草地和灌木种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澳洲东南部。

外形特征红腰鹦鹉体长约27厘米,体重54-70克,这种鹦鹉头部为绿色;前额、头顶前端和脸颊下方带有蓝色;胸部黄绿色;腹部带有明显的黄色;尾巴内侧覆羽白色;颈部和背部为深蓝绿色;背部下方红色;翅膀外侧中间覆羽为黄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内侧覆羽和外测主要覆羽附近的羽毛为蓝紫色;翅膀内中间覆羽和次要飞行羽为蓝绿色,尾巴内侧浅蓝色;尾巴上方覆羽绿色;鸟喙灰黑色;虹膜深棕色1。

雌鸟为橄榄灰色,头顶、背部和翅膀为橄榄绿色;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主要飞行羽覆羽和其附近羽毛为深蓝紫色;翅膀外侧中间覆羽为浅\蓝色;尾羽内侧白色并带有浅蓝;鸟喙为灰色。幼鸟和成鸟体色相同,但是羽色较深;年幼的雄鸟背部下方带有少量红羽,幼鸟需要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栖息环境红腰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林地、果园、桉树丛林、热带草原、农耕区、充满树木的牧地、约1100米高水源流经的地区;曾经在袋鼠岛上的红树林区发现其的踪迹,有时候也会在公园或是花园中出没。

红腰鹦鹉喜欢争斗,不怕人,适应力强,雄鸟有攻击雌鸟和后代的习性2。

生活习性红腰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平时大多在地面觅食,在冬季会聚集高达100只的数量,有时会在篱笆或是电线杆上休憩;在繁殖季雄鸟会组成一个群体活动;每天会花上数个小时于地面觅食,喜欢在浓密有树荫的高大树下寻找食物;在飞行的时候相当容易被发现,但是引伸于浓密林中时,由于身体的羽色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掩蔽,因此很难被察觉;有时候会前往人类居住的农场或是农田附近,捡拾掉落的谷粒;每天清晨破晓后会先前往地面饮水,然后便飞往觅食处,如过天气炎热或是夏季,一天会前往饮水好几次;在日正当中炎热时,会选择浓密的树荫下或是灌木丛乘凉休憩;平时在地面觅食的时候戒心不强,因此时常被猛禽或是澳洲当地的野猫所捕食;如果警觉到有猛禽来袭,会群聚飞起避难;红腰鹦鹉飞行的速度相当快,高度也颇高,和同伴间会用尖锐的叫声来彼此联系,繁殖季的时候叫声更大,非常显而易见。

红腰鹦鹉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洲东南,南澳的东北和昆士兰西南。

繁殖方式红腰鹦鹉在野外的繁殖期是8至第二年1月,洞巢选择在一个中空的树枝或树干上,往往靠近水源,或在农场和郊区的建筑物附近,每巢产4至8枚卵,孵化期19天。幼鸟留巢期约四周。

人工繁殖,雌鸟每窝会产下4-7个卵,孵化25天,幼鸟约一个月大离巢,但仍会让亲鸟喂食一段时间。幼鸟长大后必须与亲鸟分开,因为雄鸟可能会攻击它,它们也不能与其他的种类饲养在同一间鸟舍里。若要选择假母时,红腰鹦鹉是一个很好的对象。

亚种分化

|| || 红腰鹦鹉(2亚种)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鹦鹉科鹦鹉科为非常喧嚣的鸟类,声音尖锐刺耳。鸣声包括卡嗒声、吱吱声、咯嚓声、咯咯声、尖叫声等多种声音,其中许多非常响亮而难听。不过,澳大利亚的红玫瑰鹦鹉鸣声悦耳,似口哨声;而另一个澳大利亚种类红腰鹦鹉会发出婉转动听、抑扬顿挫的鸣啭,是最像在歌唱的鹦鹉3。

鹦鹉不仅以学舌出名,它们的长寿也同样颇有名气。一些饲养的大型种类(如风头鹦鹉类和金刚鹦鹉类)可活到65岁。然而,尽管人类饲养鹦鹉的历史可谓悠久,但真正完全被驯化的只有澳大利亚的虎皮鹦鹉1种,在西方,它很可能是除狗和猫之外,最常见的家养宠物。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