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
文中提及的金陵福(朱连魁)的拿手绝活“大碗飞水”,其实更接近中国传统的古彩戏法,这种大褂里有乾坤的“藏掖类”戏法,只一身肥大褂外披一张彩单或毯子,就将所有“捆、绑、藏、掖”在身上的物件,随时不露痕迹地变出来——这一个不露痕迹的“变”字背后,是100多斤的物品带在身上,还要显得轻巧、灵活,手要在观众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在瞬间完成摘取、解开等多个步骤。
当然,不管你遵守不遵守萨斯顿三原则,如何将一个这么大的碗盆藏在大褂内,实在是很让人难以捉摸……1918年,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魔术师之一,程连苏(Chung Ling Soo)在伦敦“伍德格林帝国”剧院(Wood Green Empire)表演徒手抓子弹时不幸因意外身亡。但是对于那天在场的观众来说,这位魔术师当场中弹并不是让观众震惊的唯一原因。就在他中弹之后,程连苏马上操着一口地道的英语大喊:“我中弹了!快把幕布放下来!”——然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程连苏一直宣称自己除了中文以外并不通晓其他语言,而且在此前所有的表演中他都保持沉默,还要依靠助手进行翻译辅助。
事实证明,程连苏并不是一位中国魔术师,其实他是一个美国人,而且此人作为魔术师的噱头其实是从多位知名魔术师那里照搬之后安到自己头上的。无论他使用了怎样疯狂的手段,此人竟然在足足20年的职业生涯里成功地掩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令人称奇,程连苏还曾经一度让大众相信,其中一个被他冒名顶替的魔术师才是骗子。
这里提到的那位魔术师名叫金陵福(Ching Ling Foo),是一位真正来自中国的魔术师,不过之后他就慢慢淡出了观众的视野。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魔术师程连苏的传奇一生,这里不妨以其父母给起的本名称呼他为——威廉·埃尔斯沃斯·罗宾森(William Ellsworth Robinson)。
1861年罗宾森生于纽约州威彻斯特县,他从小就对魔术抱有浓厚兴趣,由于天性勤奋好学,他刚刚10岁出头就已经精通多种魔术技巧。到了14岁那年,罗宾森已经在各种巡回演出中熟练驾驭魔术表演这门艺术,并且用他的魔术技法为自己谋得了一份收入颇丰的表演工作。尽管他的魔术技巧纯熟,但年轻的罗宾森仍然有一个致命弱点,他作为魔术师的舞台形象多多少少缺乏一种老道且神秘的魔术魅力。罗宾森也曾经尝试给自己冠以诸如“神秘之子罗宾森”这样的名号,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他几乎不具备任何舞台魅力的事实,他也因此无法跻身于任何马戏团演出的主角行列。
在沮丧与懊恼之中,罗宾森决定不妨找一位更出色的魔术师,并直接剽窃对方的噱头,而这也成为了罗宾森一生惯用的伎俩。当时他盯上的那位魔术师是来自德国的马克思·奥辛格(Max Auzinger)。奥辛格当时已经在德国及欧洲享有盛名,并且经常以本·阿里·贝(Ben Ali Bey)这个艺名进行演出,他将自己模糊地描述为一名东方神秘学者、一位妖术师。这样的设定或多或少可以让他在舞台上即使不讲话就能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种神秘感。大约在1887年的某个时刻,罗宾森开始在自己的演出海报上打上本·阿里·贝的名号,并且使用几乎沉默的方式进行表演。
然而仅仅是抄袭奥辛格用毕生时间打磨的舞台形象还不足以让罗宾森满足,他还剽窃了这位德国魔术师最伟大的一项魔术技法——让物体看起来像是凭空出现般漂浮于空中。如果读者对这一魔术感到好奇,不妨参考一下罗宾森的表演方式,他会身着白色服装站在一个非常阴暗且照明极差的舞台上,而他的助手则全身都裹着黑色布料站在舞台上,并且在表演的时候从自己的口袋中掏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并不停地摇摆,给观众营造出物品在漂浮的错觉。
接下来的几年里,在美国巡回演出的罗宾森继续宣称自己是一位来自外国的魔术师,他还曾经师从几位当时的著名魔术师,比如哈里·凯勒(Harry Kellar)和亚历山大·赫尔曼(Alexander Herrmann)。在耳濡目染中,罗宾森一直在悄悄改进着自己的魔术技法。当他跟随凯勒学习魔术时,他曾经听到这位伟大的魔术师抱怨埃及魔术并不如印度魔术那样引人入胜。于是罗宾森很忠实地根据这句感叹改变了自己的一些魔术技巧,甚至改变了自己对外宣称的种族,当时的他开始自称“东印度死灵法师,娜娜·苏海卜(Nana Suhaib)”。同样地,当他在赫尔曼手下学习时,罗宾森发现这位魔术师既不喜欢埃及魔术也不喜欢印度魔术,而是偏好当时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旧称)魔术师的技法。因此那位娜娜·苏海卜又改名换姓变成了阿卜杜勒·汗(Abdul Khan)。
罗宾森每一次都能尽自己所能地进入角色,他会主动披上刻板印象的外衣,让自己看起来与他尝试模仿的那个文化有更多的关联,而且他总是在表演中尽可能地保持沉默,只是偶尔咆哮着在舞台上向助手发号施令,说话时也总是伪装成只会说蹩脚的英语,还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加入似乎是最恰当的口音。然而即使如此,罗宾森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跳出那些曾经追随过的大师的阴影,而且他也仍然无法跻身压轴大腕的行列。
直到他遇到了魔术师金陵福,罗宾森终于迎来了破局之点。
在金陵福开始全球巡演之前,他曾经是专门为清朝慈禧太后表演的御用魔术师。罗宾森与金陵福于1898年初遇,当时的罗宾森仍然在亚历山大·赫尔曼手下学习魔术。在这第一次见面中,罗宾森看到赫尔曼向金陵福表演了中国传统魔术连环扣,以此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同时也是向金陵福表达敬意,肯定中国魔术在魔术表演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据说这次会面结束时,金陵福显得并不在意赫尔曼的魔术表演。然而,当二人再次会面时,金陵福不仅重演了赫尔曼的上一次表演,并且还加入了极多高难度的魔法花样,据说金陵福突然将铁环丢开并凭空变出一个养着金鱼的鱼缸,同时还从口中喷火。
如果读者已经读过了上文中对罗宾森的介绍,你一定能猜得到金陵福的表演马上给了罗宾森一个启发,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照抄金陵福的舞台形象和技巧。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过金陵福与罗宾森之间的争斗直到两年后才会真正爆发——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关于金陵福的故事我们不妨从他第一次到美国演出讲起,当时他拿出1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1000美元)的奖金并挑战整个美国魔术界,打赌没有人能复制自己最著名的魔术表演——大碗飞水。
简单来说,在表演中金陵福会挥舞着一块简单的布料,然而他可以从这块布料中变出一大碗水,那个碗的体积真的大到令人感到滑稽的地步。接着,金陵福会把碗放在一个长凳上,并仍然用那块布覆盖在碗上。当他戏剧性地掀开布料时,观众会看到刚才那一碗水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孩。在这个魔术的其他版本中,金陵福会变出一个养着金鱼的鱼缸,体积比大水碗要小得多。但无论是哪一个版本,在魔术中变出的器皿都会盛满水,甚至可以看到水面将将好就要溢出来,而这一细节也让这个魔术看起来更像是不可能完成的表演。如果读者对这个魔术感到好奇,我们只能说那只碗其实就藏在金陵福那件充满东方飘逸设计的衣服里,而且就是从袖口中取出的,但是他可以运用自己熟练的技巧让观众以为他是从布料的褶皱中将大水碗变出来的。
即使我们不说读者可能也已经猜到了,罗宾森相当善于抄袭其他魔术师的技法,而且当他多次观看这一魔术之后,他也猜到了魔术背后的机密,于是他提出要接受这位中国魔术师的挑战。然而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金陵福拒绝与罗宾森见面,也拒绝兑现他当初的奖金承诺——可想而知,这件事极大地激怒了罗宾森。
1900年,罗宾森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当时法国的一家剧院公开招募一位魔术师,希望对方能进行类似于金陵福大碗飞水的表演,并且可以接受更低的报酬。由于罗宾森早就参透了金陵福的魔术机关,而且对于抄袭其他魔术师的舞台形象或魔术技法他也毫无道德感可言,于是罗宾森应邀前往欧洲。到了欧洲以后,他买来了一些老旧的中式长袍,并且尽自己所能改变装扮,打扮成一幅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华人模样。为了能进一步迷惑观众,罗宾森在公开环境中几乎不会与任何人交谈,一切沟通交流都要经过自己的助手苏欣(音译,英文写作Suee Seen)。当然她并不是罗宾森真正的妻子,事实上罗宾森在与妻子生育一个孩子之后就把她留在了美国,而且他也从不带妻子巡演。不过由于他是一个天主教徒,他决定不与妻子正式离婚,而是与苏欣鬼混在一起。正如罗宾森是假扮的中国魔术师,此女也是假扮的中国太太,她是一位名叫奥丽芙·帕斯(Olive Path)的美国女性。与罗宾森相似,帕斯也如法炮制尽可能地改变自己的外貌,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中国人。
不管怎么说,在法国的巡演中罗宾森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技巧,并且收到了来自伦敦的表演邀约,这一次,罗宾森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对方当作了能进行压轴表演的大腕。此时此刻,这位魔术师决定要假戏真唱,并且自称中国魔术师程连苏。
利用这个新的身份,罗宾森在伦敦获得了极大成功,在他最富盛名的时刻,他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演出报酬最高的魔术师之一。在此期间无论是在表演中,还是在任何公开场合,罗宾森真正进入了这个名叫程连苏的角色,而且从未违反过自己的角色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的确令人钦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各种报道中总是说当时没有人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魔术师之一其实是一个假冒华人的白人,也就是来自美国的威廉·罗宾森,但是如果你稍微翻一翻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在当时的魔术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罗宾森的秘密,但是作为一个对秘密避而不谈的群体,当时没有哪位魔术师愿意戳破这一点。不过在1902年的一期《魔术》(Magic)杂志中,一篇文章曾经公开指出程连苏与威廉·罗宾森就是同一个人。
尽管如此,罗宾森还是在欧洲以中国魔术师程连苏这个身份进行了长达4年的演出,期间并没有被拆穿——然而在1904年,程连苏的魔术团与一个真正来自中国的魔术团一起到伦敦进行表演。于是这些演出马上就在伦敦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伦敦人一定感到相当困惑,因为那些表演者的名字听起来似乎都一样,而且他们表演的魔术看上去也大同小异。更糟糕的是,程连苏进行表演的剧院与金陵福进行表演的剧院之间仅仅相隔100英尺(约30.4米)。
顺带一提,正当程连苏与金陵福在相邻的两家剧院表演时,至少还有另外两名中国魔术师正在伦敦市进行着类似的魔术表演。之所以我们想在这里提一句,是因为他们二位的艺名也非常类似,分别是琵琶宝(英文写作Pee-Pa-Poo,谐音与婴幼儿玩闹时的用语peek-a-boo)与高丁宝(英文写作Gloldin Poo,可能是谐音奥地利与罗马尼亚犹太人姓氏戈登伯格)。
回到魔术师程连苏与金陵福的故事,当金陵福发现程连苏正在剽窃自己的舞台风格与魔术时,他很自然地被这个厚颜无耻之人激怒了。当时的报纸《每周快讯》(The Weekly Dispatch)敏锐地嗅到了这很可能是一个好故事,于是该报刊怂恿这位中国魔术师向程连苏发起一场魔术决斗。
金陵福很快就同意了,并且向对手发起公开挑战,要求罗宾森在报社办公室里重现10个他的魔术表演。随后罗宾森也欣然接受了挑战。大概是因为金陵福对罗宾森剽窃中国魔术的行为极其愤怒,于是他还提出了第二个挑战条件——罗宾森必须“在中国大使馆成员面前证明自己是个中国人”。当然,这一点是罗宾森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对此,罗宾森(和这家报社)选择英勇地无视挑战的第二个条件,而且对于报社来说,在新闻报道中也可以轻巧地略过任何关于这第二个条件的信息。这就让金陵福更加恼火,而且他根本没有出现在魔术挑战的现场,以示无声抗议。而罗宾森则利用这一点公开宣称自己实际上已经胜利了,报社也很快在报道中兴高采烈地开起了玩笑,说其实金陵福当天到场了,只不过他被程连苏给变没了。
相比金陵福,模仿者程连苏反而在伦敦引起了轰动,并持续了数月之久。在媒体和大众眼中,经此一役程连苏的传奇经历反而得到了证实。于是罗宾森就在接下来的14年里继续打着程连苏的旗号到处巡演,并迅速积累了财富。然而金陵福则在这一场对峙之后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于是,正如报社的那句玩笑话,程连苏真的迫使金陵福消失了。
当然了,正如本文最初提到的那样,罗宾森在一次大型魔术表演中因意外身亡,那场表演的名字是“被义和团处决”,名字里所指的就是当时轰动全球的义和团运动(Boxer Rebellion)。
在程连苏死后,他的很多魔术技巧被公开,当然,此时大众也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美国人。至于这一场出了意外的魔术,他的表演流程是先随机请几位观众在子弹上做好标记,然后将这些子弹装填到一些前装线膛枪里,由多位助手在近距离平射射程以内向魔术师射击。在射击之后,魔术师会向观众展示他已经成功地抓住了这些子弹,有时为了增加戏剧效果,他会表演成用手甚至是用牙齿抓住子弹的样子。当然,随后他还会给所有观众展示那些子弹上的标记。
事实上,他其实是通过手部技巧悄悄把做过标记的子弹藏起来了,而装填到枪里的其实是其他的子弹。至于那些枪支,它们其实也是经过特殊改装的,枪膛中装填的火药其实并不会被击发,真正击发的其实是一个较小的副枪膛中的火药,而且副枪膛中也没有装填任何弹药。这样可以确保已经装填进去的子弹并不会被射出,但是在观众看来那些枪支的的确确是近距离地射击了魔术师。
至于那一次表演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在每一次表演后都需要把主枪膛中的子弹和火药取出,而不是像那些普通的前装线膛枪,射击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装填。程连苏及其助手在表演后只要将枪支部分拆除后进行清理就可以了。然而问题在于,在那个注定要发生意外的晚上,某一把枪的主枪膛里仍然残留着一些火药,而这些主枪膛内的火药在副枪膛击发后被引爆了,于是也就射出了装填进去的子弹。
罗宾森在意外发生不久后就因枪伤身亡了,也许这并不是他最伟大的一次魔术表演,但他在台上说出的最后一句话,以及随后引爆的新闻报道都没能为他放下遮丑的幕布——当然也没有遮住他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实。
文/Karl Smallwood
译/jojo
校对/dio
原文/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0/05/the-bizarre-and-magical-feud-between-chung-ling-soo-and-ching-ling-foo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jojo&dio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