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太原第一热电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建设背景

太原第一热电厂始建于1953年,属“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20世纪50年代,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该经济发展战略,以超英赶美为目标,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太原之所以被选为“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城市,是由于太原的工业基础相对雄厚,动力能源丰富,交通设施较完善,这就为建国后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太原在这一时期的定位是工业能源重地,需要大量电力供应,因此,太原第一热电厂就应运而生了。2

发展阶段太原第一热电厂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阶段(一、二期工程阶段)1953——1958年

在厂址选择和勘测工作完成后,1953年10月24日正式开始工程建设。第一、第二期工程属于苏联援建项目14。

一期工程厂区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由主厂房和主厂房东西两侧的附属建筑组成,主厂房根据需要由南向北扩建。1955年1月21日1号机组正式投产,至1956年6月17日5号炉建成,标志着一期建设工程竣工。

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仍由苏联设计,主厂房向北扩建4跨,总长28米。其余附属建筑也相应扩。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三、四期工程阶段)1958——1977年

1958年,由于国家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用电需求急剧增长,太原第一热电厂进行了第三期工程建设,是我国自主设计。同年,主厂房开始扩建,向北扩建9跨,总长63米。同时建造钢筋混凝土烟囱一个,高度80米。

随着用电需求不断增长,至1971年9月该厂进行了第四期扩建工程,其中汽机房扩建2跨,长14米,并新增3号储灰场。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五、六期工程阶段)1977——2000年

太原第一热电厂经过20多年的建设调整,有了快速的发展。自1979年至1988年,连续十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1984年6月9日,为了缓解山西中南部地区严重缺电的局面,经国家批准建第五期工程,扩建两台30万千瓦超高压机组。此项工程于1987年11月23日开工兴建,并分别于1991年7月21日和1992年12月23曰顺利竣工投产。此后,又于1995年12月进行了第六期扩建工程。第七期工程18也在老机组2000年底全部退役后开始规划。

太原第一热电厂经过50多年的改革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完善,为国家的发电和供热提供了很大保障。同时,太原第一热电厂在全国工业发展时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众多工业建筑中起到了带头作用。2

总体布局太原第一热电厂的生产厂区由主厂房和主厂房东西两侧的附属建筑组成。主厂房位于厂区中心,厂房里面的汽机车间和锅炉车间是进行发电的地方。主厂房东边是主控制室、配电室和变电所,能够将主厂房发的电经过变压后为城市供电。主厂房西面是燃料车间,车间内部的碎煤机室能够将煤磨碎使其燃烧充分。燃料车间的西侧是露天的储煤场,煤场旁边是火车轨道,连接西峪煤矿到电厂内的储煤场。露天煤场、燃料车间和主厂房之间由运输皮带相连接。在燃料车间的北面是化学车间,可将水源地的水进行化学净化后再输入主厂房使用,保证设备不提前老化。燃料车间、化学车间的西面和西南面分布着修配车间、铸工车间、铆工车间。这些车间主要是为发电设备的零件做修配锻造之用。

厂区以主要厂房为中心,与主厂房联系紧密的车间分布厂房东西两侧,其余的附属车间分布在离主厂房较远处,以发散的方式明确了主从关系。而且主厂房高约26米,与主厂房联系紧密的车间建筑一般是二到三层,附属车间为一层建筑,形成了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的建筑布局。此外,主厂房与周围附属车间由皮带和管道等联接,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发电网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