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维生素B族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维生素B也称维他命B,是B族维生素的总称,它们常常来自于相同的食物来源,如酵母等。维生素B是身体内新陈代谢必需的一环,每种维生素B都参与了关键的代谢反应,通常以辅酶的形式存在。

维生素B曾经被认为是像维生素C那样具有单一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它其实是一组有着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于是它的成员有了独立的名称,如维生素B1,而维生素B成为了一个总称,有的时候也被称为维生素B群、维生素B族或维生素B复合群。1

分类维生素B族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B12(氰钴胺)、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7(生物素)等。由于其有很多共同特性(如都是水溶性、都是辅酶等)以及需要相互协同作用,因此被归类为一族。

如果把维生素B族看作一个足球队,那么,每一种维生素B就如一个球员,要踢好一场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球队上场,而且各司其职,协同战斗。假设球员不足或仅个别球员上场,那是绝对踢不好的。补充维生素B族也是这样的道理。

维生素B族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单独摄取任何一种或其中之数种,只会增加其他未补充维生素B的需要量,使摄取不足的部分因为缺乏而造成身体异常,反而弄巧成拙。维生素B族是个庞大的家族,这些家族成员必须同时发挥作用,这种现象叫维生素B族共融现象。

维生素B族对于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及治疗多种疾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

介绍几种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B的作用及缺乏后果(如下表):

维生素B族 作用及缺乏症状

维生素B1(硫胺素)是糖代谢中辅羧酶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维持碳水化合物的正常代谢,能增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缺乏:维生素B1摄入不足时,轻者表现为肌肉乏力、精神淡漠和食欲减退,重者得脚气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临床以神经型为主称为干型脚气病,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称为湿型脚气病。以急性心脏病变为主者称为脚气性心脏病,重病者可引起心脏功能失调、心律衰竭和精神失常。

维生素B2(核黄素)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生成。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生成,参与色氨酸转变为烟酸、维生素B2转变为磷酸吡哆醛的过程,参与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机体对环境应激适应能力。缺乏:可导致物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唇炎、口角炎、舌炎、阴囊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症状。核黄素的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6和烟酸的代谢。由于核黄素缺乏影响铁的吸收,易出现继发性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3(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或维生素PP,分子式:C6H5NO2,耐热,能升华。烟酸又名尼克酸、抗癞皮病因子。在人体内还包括其衍生物烟酰胺或尼克酰胺。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属于维生素B族。烟酸在人体内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脂质代谢,组织呼吸的氧化过程和糖类无氧分解的过程。

维生素B5维生素B5(d-泛酸钙) 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水溶液显中性或弱碱性反应。 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具制造抗体功能,在维护头发、皮肤及血液健康方面亦扮演重要角色。

维生素B6(吡哆醇)是机体的中很多酶系统的辅酶,参与氨基酸的脱羧作用、转氨基作用、色氨酸的合成、含硫氨基酸的代谢、氨基酮戊酸形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帮助糖原子由肝脏和肌肉中释放能量,参与烟酸的形成,氨基酸的运输等。同时具有抑制呕吐、促进发育等功能。缺乏:引起呕吐、抽筋等症状。单纯维生素B6缺乏比较少见,一般伴有多种B族维生素摄入不足的表现,临床有口炎、口唇干裂、舌炎、易激动、抑郁等症状。

维生素B12(氰钴胺)又称钴胺素,是人体内唯一含金属的维生素。以辅酶形式参与体内一碳单位的代谢。可以通过增加叶酸的利用率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红血球的发育和成熟。维生素B12还参与胆碱的合成,缺少胆碱会影响脂肪代谢,产生脂肪肝。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神经系统损害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维生素B9(叶酸)又名维生素B9, 叶酸是由蝶酸和谷氨酸结合而成,故又称蝶酰谷氨酸。作为体内生化反应中一碳单酶系的辅酶。参与嘌呤和胸腺嘧啶的合成,进一步合成DNA、RNA;参与氨基酸代谢,参与血红蛋白及甲基化合物如肾上腺素、胆碱、肌酸等的合成。缺乏:叶酸广泛存在于食物中,一般不缺乏。膳食摄入不足、酗酒、抗惊厥药和避孕药等是妨碍叶酸的吸收和利用。人体缺乏叶酸损害很广泛而深远,可使DNA合成受阻,细胞分裂停止在S期,细胞核变形增大,引起巨红细胞贫血,舌炎和腹泻,造成新生儿生长不良。叶酸缺乏还导致儿童神经管畸形,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维生素B7(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或辅酶R。是体内羧化酶和脱羧酶的辅酶,与酶结合参与体内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羧化过程。生物素参与脂肪与糖代谢,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缺乏:生鸡蛋清中有一种抗生物素的蛋白质和生物素结合,不能被消化道吸收。造成体内生物素缺乏,会出现食欲不振、舌炎、皮屑性皮炎、脱毛等症状。磺胺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生物素,也会引起生物素缺乏症。

维生素B7(也称为生物素)是B族复合维生素的一部分。“Vincent DuVigneaud”在1940年首先发现了这种生物素。B7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体细胞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换成它们可以使用的能量。然而,这只是其许多功能之一。

1、它是水溶性纤维: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不同类型的维生素。首先,脂溶性维生素非常稳定,难以摧毁。水溶性维生素则更为敏感,很容易被强大的热和光摧毁。其次,脂溶性维生素可以储存在体内,而水溶性维生素不能。 维生素B7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这意味着你每天需要摄入一定的数量,建议量是男子0.03mg,女性0.01mg。此外,还要确保适当的保存和烹饪含有该维生素的食物,确保其B7成分完好无损。
2、几乎所有食物中都包含它:几乎所有的粮食至少含有微量的维生素B7。然而,某些食物的含量更为丰富。如蛋黄,肝,牛奶,蘑菇和坚果是最好的生物素来源。因此,应该是饮食中包含这些食品。
3、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维生素B7缺乏:不同于大多数维生素,B7摄入量不足不是唯一导致缺乏症的原因。酗酒会妨碍对这种维生素的吸收,一些遗传性疾病也会要求你提高B7的摄入量。因此,应该根据上述因素适当考虑采取更多的补充。

维生素B族和复合维生素B片及单一的维生素B片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即天然和非天然的区别、完整性的区别、科学配比的区别。3

其他维生素B群还有一些物质也被称为维生素B,但是请注意它们有些是以上人类必需维生素的别称,有些不是人类必需维生素,1甚至不是营养物质:

|| ||

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

1.帮助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以释放出能量

2.制造血液所需的营养素

3.能量代谢的重要酶

4.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5.帮助肝脏解毒及帮助身体组织利用氧气

6.解除酒精和尼古丁等毒素,保护肝脏

7.维护神经系统正常,舒缓头痛、偏头痛

8.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令人精神充沛

9.帮助预防血管闭塞,维护心脏及血管健康2

特性1、维生素B族必须每天补充。因为维生素B族属水溶性维生素,多余的维生素B族不会贮藏于体内,而会完全排出体外。

2、维生素B族之间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一次摄取全部B族的维生素,要比分别摄取效果更好。

3、维生素B1、B2、B6按1:1:1的比率摄取,协同作用效果更好。

4、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不良饮食习惯,使一些人容易造成维生素B族缺乏,如食用精米及过分焖、煎、炸、煲等烹调手段,这都会导致大量宝贵 维生素B族的流失。

食物来源维生素B1 广泛存在,尤其种子外皮,动物内脏,瘦肉。蔬菜水果中含量不多。

维生素B2 动物肝脏,奶类,蛋类,豆类和绿叶蔬菜。

维生素B3 广泛存在,尤其肝脏,奶类,蛋类,蔬菜,酵母,蘑菇,花茎甘蓝,全谷及一些水果

维生素B5 广泛存在,尤其肝脏,奶类,蛋类,蔬菜及所有含蛋白质的食物

维生素B6 广泛存在,尤其肝脏,奶类,蛋黄,蔬菜,鱼类,全谷,豆类

维生素B7 广泛存在,尤其肝脏,奶类,蛋黄,蔬菜,酵母,水果,糙米

维生素B12 来源于动物性食品,肝脏,蛋黄,肉类,贝壳类,乳及乳制品中含少量

维生素B9 动物肝,肾,鸡蛋,豆类,酵母,坚果类,绿叶蔬菜和水果

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维生素B族

由于盲目追求饮食的精细化,导致从食物中摄取到的B族维生素越来越少;另外,因摄入过多的糖类、脂肪而更加需要维生B族素促进代谢;还有,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熬夜多也需要消耗大量的B族维生素。因此,目前人们缺乏维生素B族是非常普遍的。

维生素B族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功能、生殖系统、视力、缓解压力、改善发质和皮肤等都有重要作用,如果B族维生素缺乏或补充不完全,极容易出现多种病症,如脚气病、癞皮病、舌炎、皮炎、湿疹、脱发、恶性贫血、极度疲劳、脂肪代谢障碍、食欲不振、恶心、抑郁、消化道溃疡等。

维生素B族是溶于水的,很容易被代谢,在体内几乎无法长时间蓄积,必须每日补充。维生素B族主要通过汗液和尿液排泄。夏天喝水多、流汗和排尿都增多,所以在夏天,人更容易缺乏维生素B族。如夏天人们更易疲劳、困乏、精神不振,其原因就在于此。2

酵母:完整的天然维生素B族之源

“而事实上,几乎只有酵母、肝脏、米糠、麦芽四种食物中含有完整的维生素B族。”(摘自阿德勒戴维斯所著《吃的营养科学观》)其中以酵母含量最为丰富,比例更为合理。而且酵母中B族维生素是以磷酸酯的形式存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如果大家用过一些昂贵的天然维生素B族,大家不妨回家仔细看看其说明书中的介绍,都会注明是来源于特别培植的酵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