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1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鮰鱼,2俗称江团、肥沱、肥王鱼,淮南人又称淮王鱼。3因其吻部较一般鮠属鱼类长,故被称为长吻鮠。4本种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的部分江段和各大支流的下游水域,常见个体重1.0~5.0kg,为中型鱼类。1
长吻鮠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历来被作为朝廷贡品。20世纪 70 年代以前,全部依靠江河捕捞,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人工养殖。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长吻鮠生态资源已严重枯竭,目前绝大多数通过池塘、网箱、工厂化进行人工养殖。2
形态特征长吻鮠体表无鳞,体形近似纺锤形,吻锥形向前显著突出,上下颌均具锋利细齿,背、胸鳍均有一根发达的硬棘,棘后缘有锯齿,具有一定的自卫功能。4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5
生活习性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最佳生长水温25℃~28℃,最适PH范围7.0~8.4,耗氧率明显高于其它家鱼,不耐低氧,如果溶氧量低于3mg/L,其摄食量开始明显减少。长吻鮠性温顺,喜集群,畏光,不善跳跃,白天隐居,夜间四处觅食,多生活于江河底层。长吻鮠属温和肉食性鱼类,不同类相残。幼鱼主食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植物性饵料等,成鱼食用泥鳅、麦穗鱼、虾等。4
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5
种群分布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5
饲养繁殖由于环境恶化、资源锐减及人工捕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野生长吻鮠资源急剧衰竭,数量急剧减少。为解决长吻鮠供求问题,我国水产研究人员对长吻鮠生长、养殖、繁殖等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均开展长吻鮠人工养殖,形成池塘、网箱、工厂化等多种养殖模式。4
人工繁殖亲鱼培育:亲鱼应选4龄以上,体重2.0~5kg,鱼体光滑肥壮、无伤者最佳,亲鱼池选择面积0.07~0.13hm²,每hm²放养亲鱼150~300组,水质清新无污染,有水流交换、较安静的池塘,用泥鳅、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3%。日常管理注重水质,特别要有充足的溶氧。6
催产亲鱼的选择:雌鱼腹部膨大,手感柔软,仰腹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乳突短,约0.5cm长,鲜红色,生殖孔宽而圆,色泽红润;雄鱼生殖乳突尖而长,长度2~3cm,末端呈鲜红色,人工采卵授精法雌雄比例为3~6∶1。6
催产亲鱼:在催产池和网箱中均可催产。催产药物为LRH-A2和PG,第一针剂量雌雄同量:鲢鳙PG4~5粒/kg;第二针,雌鱼药物用量:鲢鳙PG3~4粒/kg,DOM3~4mg/kg,LRH—A24μg/kg(宁波激素二厂生产),雄鱼剂量减半。针距10~12h,水温23~25℃,效应时间为23~19h。6
授精与孵化:长吻鮠人工催产后可自然产卵受精。自然孵化方法得苗率很低,不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采用人工采卵授精、孵化的方法可得大批量鱼苗,其方法是:预计到了催产效应时间,检查雌鱼,将能轻挤出成熟卵的雌亲鱼提起,用毛巾抹干体表的水,然后将成熟卵挤入面盆,同时将雄鱼剖腹取精巢充分剪碎,加生理盐水稀释,迅速倒入卵中,用鹅毛搅拌精卵,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再将受精卵黏附在自制成方形的网片上,放入孵化池用微流水孵化。在水温24~26℃的孵化池(槽)中经50~60h孵化,鱼苗出膜。为防止受精卵上滋生水霉,孵化前期要用15~2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染网片1~2次。刚孵出的鱼苗具有硕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尾部不停摆动,不会游动,不宜过早清理出池,应暂养4~5d,并有大流量、小流速的水体交换,使水质保持清新,溶氧充足,第四日可少量投喂熟蛋黄浆或细小的水蚤,第五日可下鱼苗池培育。6
苗种培育鱼苗培育采用室(棚)内原池孵化、培育的方法。其操作过程是,为了使刚孵出的仔鱼有清洁的水环境,在鱼苗出膜前几小时,及时将网片上的未受精卵抖落至孵化池中,然后将黏有受精卵的网片转移至另外的准备用来培育仔鱼的池中孵化,直至出膜。刚出膜的鱼苗体质比较弱,经暂养3~4d,可主动摄食,此时投喂经过滤的小型水蚤,投喂3~4d后开始改投较大型水蚤,再喂2~3d大型水蚤后,开始加投喂水蚯蚓,水蚯蚓要用清水漂洗,再用高锰酸钾消毒后斩碎投喂,每日分早、中、晚投喂三次,早晚两次特别是晚上一次应多投,以满足长吻鮠苗夜间摄食旺盛的习性需要。投喂斩碎的水蚯蚓要注意将食剩的饵料及时清理出池,以免污染水质。仔鱼培育池要保持水质清新,每天早晚要排污一次,保持微流水,并配备充气泵增氧,使培育池水溶氧充足,鱼苗健康快速生长。当仔鱼长至1.5~2cm时,再转至室外鱼苗培育池中培育,室外池要用凉爽纱遮盖,因长吻鮠畏光。在室外池培育时先继续用水蚯蚓投喂2d,之后用水蚯蚓混合鳗鱼饲料投喂,让鱼苗习惯食用鳗料后用鳗料投喂。这样可解决饲料来源及减少饲料中带来的病原体。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在室外培养10~15d,即可达到3~4cm的规格,这时可出售或转入鱼种阶段培养。此时也可继续在鱼苗培育池中养至5~6cm,再转到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的鱼种池中放养。鱼种池的水质要求同鱼苗池,继续投喂鳗料,每日早、晚各一次,养至10cm左右时转入土池进行成鱼养殖。鱼苗培育的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m²,鱼种培育的放养密度为100~300尾/m²。6
池塘养殖1.池塘选择与苗种放养
池塘条件:要求水源丰富,水质无污染,选择靠近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的鱼池,配备有增氧机、抽水机等。面积一般为6667m²以下,以667~2000m²为宜,水深以1.5~2.5m较为理想。底泥不宜太厚,有10cm左右即可。在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清塘消毒。7
鱼种放养:放养密度与鱼池条件、鱼种规格、养殖水平及消费习惯等因素有关。一般鱼种的规格为尾重30g以下,667m²放养量2000尾,成活率60%~80%,当年可收获200~300kg,当年平均尾重只能达到200~300g。放养50~100g的规格,667m²放养量1000尾,如投喂高蛋白的优质饲料,且管理得当,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当年可长到尾重400~650g,产量达400~500kg。放养鱼种除有数量与规格的明确要求外,还必须是膘肥体健、无病无伤、色泽鲜亮、活动正常的鱼种,并在严格消毒后下池。在主养长吻鮠的成鱼池里,可套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大规格鲢、鳙鱼种,但不能套养鲤、鲫、草鱼等鱼类。通常放养鲢、鳙鱼种150~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中丰富的浮游生物和部分饲料碎屑,既增加了鱼产量,又对改良水质有积极意义。7
2.饲养管理
饲料:选择主养长吻鮠的饲料,有纯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两类。纯动物性饵料包括杂鱼虾、水陆生蚯蚓、泥鳅等等。这些都是长吻鮠喜食的饵料,但来源分散、资源有限,仅适合农村群众小面积饲养之用。长吻鮠商品鱼配合饲料营养需要量,一般要求粗蛋白质40%~43%、脂肪6.0%~9.0%、糖分23%~27%,氨基酸指数34~41,粗纤维适量。7
根据长吻鮠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可分段制定营养配方。长吻鮠配合饲料原料有鱼粉(驯食和鱼种饲料最好用进口鱼粉)、蚕蛹、血粉、肉骨粉、酵母、豆粕、菜籽粕、麦麸、次粉、玉米、小麦,以及鱼肉浆、螺蚌肉和禽畜内脏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大规模养殖以使用颗粒饲料为主。7
饲料调配技巧:小规格鱼种饲料配方的粗蛋白52%~55%,脂肪4.0%~6.0%,粗纤维3.0%~5.0%,糖分18%~23%,动植物蛋白比5:1为宜;而200g以上的规格,粗纤维5.0%~8.0%为宜,糖分提高至25%~30%,根据规格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是养好长吻鮠的关键技术之一。此外,还应注意初次驯食阶段,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诱食剂。最易获得的诱食剂有鲜鱼浆、动物肝脏糜等。驯食饲料最好现做现喂,也可晾至半干后放在冰箱中贮存;鱼种饲料的粒径1.5~3.0mm;成鱼饲料的粒径3.0~5.0mm。秋后越冬饲料要求低蛋白、高能量,多在10月份的中、下旬开始使用,目的是节约蛋白质,降低生产成本,让鱼体多积累些脂肪以备越冬消耗。由于长吻鮠系典型的底层鱼,故配合饲料宜加工成沉性颗粒料,注意各种原料应粉碎得尽可能细些,并选用性能较好的黏合剂,否则饲料易散失,不仅加大饲养成本,还会污染养殖水域。7
日常管理:首先是坚持巡池,搞好池塘周边的环境卫生,清理食台上的残渣残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其次是预防池鱼浮头和泛池。三是经常加注新水或采用生物菌改良水质。四是搞好鱼病防控。7
当预测到可能发生浮头时,应及早采取解救措施,如换老水、加新水、开动增氧机或施放增氧剂等,避免浮头泛池的出现。生产实践表明,长吻鮠重浮头1次,将在3~5d内不吃不长,故生产上应力求杜绝出现浮头。适时向鱼池加注新水,可调节水质、增加溶解氧、扩大鱼类的活动空间、加速鱼类的生长。一般隔7~15d加水1次或施用一定量的微生态制剂,每次加水10~15cm,高温干旱季节,还应增加注水和换水的次数。7
3.疾病防控
长吻鮠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与斜管虫病、盘钩虫病、锚头鳋病、鲺病、营养性疾病等。疾病防控应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防治难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药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是难免的。因此,只有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控鱼病的主动权。7
其病害防控方法与常规淡水鱼几乎相同。但长吻鮠属无鳞鱼类,对各种药物比有鳞鱼更为敏感,如长吻鮠对硫酸铜、晶体敌百虫、食盐、氯胺—T、高锰酸钾等药物敏感。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把握用药浓度,且在用药后必须有专人监察鱼情,一旦出现险情,首先应大量换水,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泼洒解毒药物。7
网箱养殖1.养殖条件与方法
网箱养殖地点的选择: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体透明度为100-150cm,pH值为7-8.5,水体溶氧量5mg/L以上,水流速度0.1-0.2m/s,常年水深10m以上的开阔水域设置网箱。8
网箱制作:网箱箱体由3×4或3×5的聚乙烯网线编结的网片缝制而成。网衣网目大小为3-4厘米,规格为4米×4米×2.5米,设网箱盖。网箱固定在4米×4米的正方形框架上,使网衣充分张开。网箱框架用钢管焊接而成,用圆柱形泡沫作浮子悬浮于水面。网箱底部四角吊挂沉子,使网箱充分平整撑开,上盖遮阳网。8
网箱的设置:网箱呈单排式排列,网箱与网箱之间间隔3-4米,用铁锚固定网箱,使网箱能在水中呈“一”字形,排列整齐,每排网箱之间至少间隔20米以上。8
鱼种放养前的准备:在鱼种放养前10天,用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20ppm的生石灰溶液,浸泡网箱2小时,在鱼种放养前一周,将网箱安装好,浸泡在水中,使网衣上附着一些藻类,防止长吻鮠进箱后乱窜,擦伤皮肤而感染细菌引起病害。8
鱼种放养与消毒工作:放养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无畸形,同一网箱中鱼种规格要求大小一致,鱼种3月份以前进箱,一般100-120尾/平方米,规格要求50-70克/尾。鱼种进箱时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分钟。8
饲料的投喂:鱼种进箱后2天内不投饵,第三天开始投喂,投喂的饲料必须质量可靠、稳定,能完全满足长吻鮠生长所需营养的长吻鮠专用饲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加水拌匀,揉制成软颗粒饲料,放在饲料台上,饲料台沉入水下1米。按鱼体总重量3%-5%的投饵率进行投喂,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每次的具体投喂量掌握在投喂后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每天投喂二次,凌晨和傍晚各一次,傍晚那次适当多投,约占全天投喂量的70%。8
饲养管理:(1)及时洗刷网箱,清理网衣上的附着物和网箱内外的杂物,以确保网箱内外水体的有效交换和网箱周围环境清洁。(2)做好巡箱工作,结合投饵工作,注意观察长吻鮠的吃食、生长和活动情况,观察鱼有无病害、网箱有无破损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3)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在鱼病流行的4-9月,定期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氯制剂挂袋或用碘制剂挂海绵包消毒,同时内服药饵,每疗程4-6天。药饵可用出血散、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拌饲料制成。(4)做好防偷防盗工作,在网箱养殖区保持每天24小时值班,以免出现偷盗及人为破坏事故。8
2.鱼病防治
在网箱养殖长吻鮠的生产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注意防病,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常见鱼病主要有烂皮病、肠炎、脂肪肝、维生素缺乏症等,细菌性的烂皮和肠炎可通过外泼消毒液内服诺氟沙星或氟苯尼考药饵来治疗,脂肪肝、维生素缺乏症主要通过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添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的方法来解决。8
3.注意事项
长吻鮠对饲料的要求高,应尽量选择名牌正规厂家的饲料,不能贪图便宜而因小失大,要求饲料营养全面、质量可靠,能较好满足长吻鮠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需求,鱼的生长过程中鱼病也很少发生。
由于长吻鮠是无鳞鱼,在拉网、运输、装卸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极易造成长吻鮠皮肤擦伤感染细菌而引起疾病,建议网箱养殖长吻鮠的苗种尽量用网箱自行培育,以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
长吻鮠在养殖过程中极易产生应激反应,应尽量避免惊动鱼类,影响鱼的生长。
长吻鮠具有群集性和畏光性的特性,因此网箱养殖最好遮盖遮阳网。8
物种价值食用价值鱼类是人类膳食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的重要来源,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组成平衡,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此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4
长吻鮠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在江鲜中与河豚、刀鱼齐名,而且鱼鳔特别肥厚,可加工成珍贵的鱼肚,故有“没吃淮王鱼,不算吃过鱼”的说法。3
春秋两季,长吻鮠体壮膘肥,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肉质细嫩鲜美,色香味俱佳。长吻鮠腹中之宝——鱼鳔,干制后为名贵鱼肚,它胶质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和现代诗人碧野曾作诗著文大加赞誉。宋代诗人苏东坡写诗赞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诗中赞美长吻鮠肉质细嫩而无刺,兼有河豚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4
经济价值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长吻鮠天然资源已严重枯竭。人工养殖长吻鮠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可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3
历史记载早在宋代鮰鱼已经为人们熟识,它的美味让苏东坡赞不绝口,创作了一首《戏作鮰鱼一绝》,将其与河豚和鲥鱼作比,“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与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异鱼图赞笺》亦载:“洄鱼,河豚药人,时鱼多骨,兼此二美而无两毒,粉红雪白洄美堪录,西施乳溢,水羊胛熟。”《本草纲目》对其名称有详细记载:“鮠鱼,音桅,释名鮰鱼(音回),鳠鱼(化、获二音),(鱼果)鱼,鱼赖(癞)鱼,北人呼鳠,南人呼鮠,并与鮰音相近,尔来通称鮰鱼,而鳠、鮠之名不彰矣。(鱼果)又鳠音之转也,秦人谓其发癞呼为鱼赖鱼。鮠生江淮间,无鳞甲,亦鲟属也。头、尾、身、鳍俱似鲟状,惟鼻短尔,口、目亦在颔下,骨不柔,脆。腹似鲇鱼,背有肉鳍,尾有岐。”又有《诗传名物集览》:“鮠鱼似鲇而大,色黄白,背有肉鳍,秦人谓其发癞呼为癞鱼,皆无鳞。”9
江上游地区又将鮰鱼呼为“水底羊”,如“江团,一名水底羊,无鳞而肥美,然易败”。“肥鮀,无鳞,类鲢鱼,头、吻皆尖,骨少于鲢,而脆美过之,其产于海螺堆者,土人名水底羊,味尤胜。”“鮰,一名洄鱼,(音癞),一名水底羊,今人以作假河豚者也。”“洄鱼,一名水底羊,东坡有洄鱼诗。”“鮰鱼,生江中,无鳞骨,即苏轼诗所咏者。”“姜家渡、鸿化山等处有所谓江鱄者,头圆,口小,眼细,色黄,无甲刺,多脂,亦鱼中珍品也。”“江团,形似鲢而头部较圆,色淡黄而白皮,肉细腻,味极鲜美,产于治东龙门场之沱中,青居曲水间亦产之。”9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