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普通长脚马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普通长脚马蜂是马蜂科昆虫。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河南、山西、江西、上海等地。

基本信息科:马蜂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简介农业天敌昆虫类15目76科402种。其中捕食性天敌206种,寄生性天敌160种,另有重寄生天敌36种,主要作物的主要天敌235种。其中:棉蚜天敌60种,以蚜异绒螨、七星瓢虫、蚜茧蜂为优势种;棉铃虫天敌55种,以齿唇姬蜂、普通长脚马蜂及捕食性天敌混合种群为优势种;棉小造桥虫天敌40种,以棉夜蛾绒茧蜂、斑痣黑瘤姬蜂、普通长脚马蜂为优势种;小地老虎天敌19种,以捕食性天敌混合种群为优势种;棉红蜘蛛天敌11种,以塔六点蓟马、深点食螨瓢为优势种;红铃虫天敌5种,以中国齿腿姬蜂为优势种;粘虫天敌18种,以粘虫绒蜂、中华广肩步岬为优势种;玉米螟天敌27种,以螟黄赤眼蜂、玉米螟历寄蝇为优势种1。

形态特征雌蜂:体长21毫米左右,橙黄褐包。头胸腹所有接合处具黑线纹,从头顶上后单眼至两复眼的2纹以及触角中间1纹黑色。触角橙黄色。中胸背板黑色,中间2条纵纹及其侧方的2短纹棕色。胸部侧板和腹板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后小盾片、中胸侧板上3纹、中胸腹板1纹、后胸侧板1纹橙黄色。并胸腹节黑色,中间2条纵纹及其两侧各1纹淡黄包。足橙黄包,基节、转节、腿节基半部、后足胫节大半部黑色。腹部背面第一节前端大半部、第二节前缘、第一节甚至第四节后方的弓状线中央的短纵线、第1-4腹板前缘及两侧半环纹均黑色,第2-4节基都赤褐色。触角16节,额和胸部的刻点较密。并胸腹节具横行条纹,中央有宽纵槽,腹部纺锤形,可见节6节。

雄蜂:雄蜂身体稍小,形态基本与雌蜂相似,但触角13节,末节端部扩大,腹部可见7节。

卵:卵长4毫米左右,白色,长茄形,前端圆钝,末端弯而尖圈,橙黄色,粘附在巢的内壁上。

幼虫:幼虫刚孵化时白色,尾端仍粘附在巢壁上,长大后体黄色,略呈圆锥形,胸部肥大,腹部向后缩小弯转,头小,黑褐色。

蛹:长22毫米左右,瘦长,淡黄色,触焦在前胸腹面不达前足跗节末端。复眼、翅芽褐色。巢口封盖为白色,封盖不向巢口突出。

生物学特性(1)历期:根据湖南省石门县棉花研究所观察,普通长脚马蜂第一代卵期10-16天,幼虫期18-25天,蛹期12-19天,全世代共40-60天;第二代卵期7-9天,幼虫期9-12天,蛹期11-13天,全世代共27-34天;第三代卵期4-6天,幼虫期6-7天,蛹期9-10天,全代共19-23天。

(2)年生活史:普通长脚马蜂在湖北省与湖南省以雌性成虫在背风向阳、屋檐下、墙壁、草堆、树丛和树洞中群集或分散越冬。翌年3月中旬,当气温达12-15℃时开始活动。4月中旬开始建巢繁殖,6月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期。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羽化盛期。第三代从7月中旬开始至8月上、中旬为第三代成虫羽化盛期,此时产生两性蜂,于8月下旬雌雄进行交配,之后,雄蜂陆续死亡,雌蜂不再产卵而进行越冬。在该地区发生3代。

(3)繁殖:经过交配而进行越冬的雌蜂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筑巢产卵繁殖,一般是1头蜂建1个巢。巢高约3-5毫米,其中有六角形巢室数十至一百多个。蜂巢为吊碗式,开始先筑巢柄,然后在柄的末端筑巢。建一个蜂室约需20分钟,一天可建1-3个蜂室。第一批蜂巢建成后便开始产卵,1室1粒,也有2-3粒。当第一代幼虫封盖化蛹后,雌蜂便开始在原来蜂巢周围建第二批蜂巢,或者把原来旧蜂巢加大。不等第一代成虫羽化,继续产卵繁殖。建巢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增高和食物来源丰富而加快。同样在第二代幼虫封盖化蛹后,开始建第三批蜂巢。一般在8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后筑巢基本停止,最大的蜂巢有400多个蜂室。

第一、二代未发现雄蜂,形成孤雌生殖群体:第三代出现雄蜂,雄蜂羽化后1-2天始交配。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时间一般在上午7时至下午17时。交配后雄蜂陆续死亡,雌蜂准备越冬2。

地理分布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山西、上海、江西、云南。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成玉林 - 副教授 -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