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海龙,海龙科。体特别的延长和纤细,无鳞,由一系列的骨环所组成;躯干部的上侧棱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接,下侧棱则止于臀部骨环附近而不与尾部相接,中侧棱则与尾部下侧棱相接。世界分布:印度至泛太平洋 。
基本信息俗名:海龙
学名:Doryrhamphusexcisus
英文名:Pipefish
中文名:黑腹海龙蓝带矛吻海龙
科名:Syngnathidae
科中文名:海龙科1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东非,东至美国沿岸,北至日本等附近海域。中国台湾分布于南部、东部、绿岛及小琉球等附近岩礁海域。
模式种产地:RedSea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礁区、近海沿岸、舄湖
栖息深度:0-45米
最大体长:7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否
食用鱼类:否
观赏鱼类:是
形态特征吻长明显长于后头部;吻部背中棱完全,两侧各一棘列。主鳃盖具一完全的中纵棱。体环无弱纵棘;无皮瓣。骨环15-1718-22;背鳍鳍条数20-26;胸鳍鳍条数18-22;尾鳍鳍条数10。头部及体侧具黑白相间横带,主鳃盖仅一黑带。
本种隶属海龙科矛吻海龙属Doryrhamphus动物。体小,细长,体长为体高15.4~16.7倍,体宽的144~18.3倍,头长的4.0~4.5倍。尾部长短于躯于。头细长,平直,与身体在同一直线上;头长为吻长的2.1~2.6倍,眼径的4.2~4.8倍。吻至眼间隔的背部正中隆起处具一行强锯齿,吻的背侧至眼窝前缘及上缘处也有锯齿。体骨环棱末端都具一棘状突起。眼间隔微凹,头长为眼间隔的6.7倍。口小,前位。无牙。鼻孔每侧2个,很小,相距甚近,紧靠眼前缘。鳃孔小,位头侧后背缘。鳃盖骨上部具很多辐射状嵴。体无鳞,完全包于骨环中,骨环数18+14枚。躯干部上、下侧棱与尾部下侧棱均不相连续;躯干部侧中棱与尾部侧下棱连续背鳍(D)20~21,基部长,占骨环7节,始于体环第十五节,止于第三尾环,其基部不隆起。臀鳍(A)4,短小,紧贴肛后方。胸鳍(P)20~22,侧位较宽。无腹鳍。尾鳍(C11~12,长大约为头长的2/3。体橘黄色,体侧自吻端经眼向后至尾鳍基有一蓝色纵带2。
栖所生态主要栖息于潮池、舄湖及礁区外缘,栖息深度可达45公尺,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渔业利用小型鱼类,偶为潜水捕获,除学术研究及水族观赏外,不具食用价值。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