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槟榔目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槟榔目为木本,树干不分枝,大型叶丛生于树干顶部。肉穗花序,花基数3。1叶常绿,大形,互生,掌状分裂或为羽状复叶,芽时内向或外向折叠,多集生于树于顶部,形成“棕榈型”树冠。

槟榔目下属仅槟榔科1科。2约212属,2780余种。1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3中国有22属(包括栽培),约72种,主要分布在南部。1多为重要纤维、油料、淀粉及观赏植物。常见的代表植物有:蒲葵、椰子、槟榔、王棕、油棕等。3

形态特征乔木或灌木,单干直立,多不分枝,稀为藤本。叶常绿,大形,掌状分裂或为羽状复叶,芽时内向或外向折叠,多集生于树于顶部。叶柄基部常扩大成纤维状的鞘。花小,淡黄绿色,两性或单性,同株或异株;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外有1至数枚大型的佛焰苞。花被6,2轮;雄蕊6,2轮,花丝分离或基部联合成环,心皮3,分离或不同程度联合;子房上位,1~3室,每室1胚珠;花柱短,柱头3。核果或浆果,外果皮肉质或纤维质,有时覆盖鳞片。胚乳丰富,均匀或嚼烂状。1

分布范围槟榔目下属仅槟榔科1科。2槟榔科分布约212属,2780余种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为分布中心。中国有22属(包括栽培),约72种,主要分布在南部。1

代表物种王棕Roystonearegia(Kunth) O. F. Cook

茎直立,乔木状,高10-20米;茎幼时基部膨大,老时近中部不规则地膨大,向上部渐狭。叶羽状全裂,弓形并常下垂,长约4-5米,叶轴每侧的羽片多达250片,羽片呈4列排列,线状披针形,渐尖,顶端浅2裂,长90-100厘米,宽3-5厘米,顶部羽片较短而狭,在中脉的每侧具粗壮的叶脉。花序长达1.5米,多分枝,佛焰苞在开花前象l根垒球棒;花小,雌雄同株,雄花长6-7毫米,雄蕊6,与花瓣等长,雌花长约为雄花之半。果实近球形至倒卵形,长约1.3厘米,直径约1厘米,暗红色至淡紫色。种子歪卵形,一侧压扁,胚乳均匀,胚近基生。花期3-4月,果期10月。4

我国南部热区常见栽培,树形优美,广泛作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种。果实含油,可作猪饲料。4

槟榔ArecacatechuL.

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5

产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5

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5

主要价值多为重要纤维、油料、淀粉及观赏植物。2

起源进化槟榔科连续出现的化石记录,可回溯到上白垩纪中期。现代的水椰属具有特色的花粉化石,也于在马斯特立喜坦(Maestrichtian)的岩石中找到。有人认为,从上白垩纪晚期,假定为原始的Costapalmate叶片开始的槟榔科的花粉和Megafossil的记录表明,槟榔科像禾草类一样,在单子叶植物的发展史中是发生较晚的。2

槟榔科是单子叶植物唯一兼有乔木状的习性,宽阔的叶片和很发达的维管束系统(整个营养器官都具导管)的一群。这些明显机能的综合特征,与木本双子叶植物近似。但槟榔科缺少充分的次生生长,而且从来没有发展落叶的习性,除少数种类外,它们不能适应温、寒带的气候。因此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相比,其生态变幅是有限的。它们在热带地区生长很好,而且是热带雨林下层林木的普通成分。槟榔科的一些较小的植物可能与巴拿马草科(Cyclanthaceae)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