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云尺蠖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成虫:体长18~23毫米,翅展约70毫米。雄虫触角短栉齿状,雌虫丝状。翅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前翅内、外横线处各有1条黑色波状纹,翅中间近前缘处有一黑色肾状纹,肩角处有2条黑纹,后翅外横线处有1条黑色横纹,翅中间有一黑色环状斑纹,后缘中部有一黑斑。卵:球形,绿色。卵块上覆有黄褐色茸毛。幼虫: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成长后体长约45~65毫米,灰绿色。头略呈方形,两侧突出呈角状。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个角状突起。蛹:长21~25毫米,宽7~9毫米,黑褐色。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云尺蠖

中文别名:桐尺蠖、大尺蠖、卡步虫、寸子虫。

拉丁学名:Buzura thiberaria Oberthur

简介云尺蠖 Buzura thibetaria Oberthur又名大尺蠖、卡步虫、寸寸虫,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分布于西南茶区一带,贵州近年发生较多为害普遍。幼虫咀食茶叶,严重时茶丛被害光秃。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油桐、刺槐等多种植物。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3毫米,翅展70毫米左右,体翅白色。前翅内横线和外横线为黑色弯曲带纹,外横线外侧和内横线内侧具淡黄色带,翅基有2黑点,中部前方有1黑色狭长环纹,其前部呈小黑斑抵达前缘,近外缘中前方常散生黑点。后翅外横线黑色明显,其外侧亦有黄带纹,中部有1黑环纹,后缘中部有1黑斑。足近基部内侧灰白,外侧黑褐色。腹部具黑色环毛。雌雄区别:雌蛾较大,触角黑色丝状,腹部有黑环6个;雄蛾较小,触角黄褐色短栉齿状,腹部有黑环7个卵球形,淡绿,卵块覆有黄毛。

幼虫成长时体长45~65毫米,体色多变,灰绿、黄褐至黑褐色不一。头棕褐色,略呈方形,两侧向上略作角状突起,头顶中央下陷颜面中上方有1近三角形黑褐色斑纹。前胸前缘背侧有1对角突,腹面黑色。头及体表满布暗褐色疣状点粒。腹部第8节背面无突起。蛹体长21~25毫米,赤褐至黑褐色,胸背前方横列有4枚小突起。腹末二侧突起,臀棘基部膨大,端部针状。生活习性,据贵州湄潭茶科所观寮,当地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茶丛根际土中过冬。两代幼虫分别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上句发生。一代历期两个多月,其中卵期11~15天,幼虫期38天左右,蛹期10天左右。成虫趋光性较强,并稍具假死性。雌蛾笨重,飞翔力弱,雄蛾善于飞翔。卵多产于附近高大树木皮层裂缝内,也可产于墙缝或茶园枯叶中。每雌可产卵1300~1600粒。

幼虫孵化后吐丝随风吹散,初龄时多在蓬面取食芽梢嫩计,咬成小孔或残留一层表皮。3龄后自叶缘蚕食,仅留中脉,常以清晨和黄昏为害最盛。午前转入丛内不动。老熟后移至根际表土内化蛹1。

分布区域我国西南和华中茶区均有发生。

为害作物食性杂,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油桐、杨梅、大豆、玉米等作物。

为害症状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大发生年常将叶片食尽,仅留下叶脉。

分类属性鳞翅目尺蠖蛾科。

发病特点成虫有趋光性,雄虫较雌虫强。雌成虫欠活泼,飞翔力弱,羽化后多在茶树蓬面或乔木下部枝干上交尾,上午9时左右露水微干时产卵。卵产于茶园周围乔木树皮裂缝或建筑物墙壁缝隙内,也可产于茶树的枝桠间。每雌产卵约1300~1600粒。幼虫孵化后就吐丝下垂,借风飘散为害。幼龄幼虫集中栖息于茶蓬叶面,取食叶片上表皮和叶肉,或将叶片啃成小孔洞, 3龄后自叶缘咬食叶片成缺刻, 4龄后白天躲藏于茶树内部的枝干上,到傍晚和清晨大量取食。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土中化蛹。

流行动态贵州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飞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上旬、 7月下旬开始发生。卵期1.2~1.5天,幼虫期38~43天,蛹期10~15天2。

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假死性,在各代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杀。

(2)树干用石灰水涂白,以防止成虫产卵,并有杀卵作用。

(3)结合深耕,耙除虫蛹。

(4)在幼龄幼虫期,每亩喷射90%敌百虫、50%杀螟松或50%二溴磷2.0~2.5两(合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2.0两(合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2.5两(合1000~1500倍液),或7.5%鱼藤精2.5~3两(合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

常用药剂除虫精、溴氰菊酯、杀灭菊酯、敌百虫、辛硫磷、杀螟松、巴丹、鱼藤精。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