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蟾胡子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蟾胡子鲶是泰国主要食用淡水鱼,1978年引进。1980年蟾胡子鲶的人工繁殖、自然繁殖以及鱼苗培育均获成功,达到国内较高的水平。在面积三分的土池纯养,净产达1145.5公斤,折合亩产3776.5公斤。蟾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比,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前者比后者体长增长快70.9-72.5%,体重增长快261.1-292.9%,群体产量前者比后者高230.1%。蟾胡子鲶的养殖技术和方法与本地胡子鲶基本相同,并具有食性杂、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等优点。既可混养,又可纯养,更适合小面积的家庭养殖,经济效益明显。蟾胡子鲶已在中南地区普遍推广养殖。此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二等奖。

基本信息蟾胡子鲶,或称泰国胡子鲶,属热带、亚热带鱼类,是泰国主要食用淡水鱼。1978年我国珠江水产研究所由泰国引进,其后对其人工繁殖,养殖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现这些技术已彻底解决,蟾胡子鲶也由此而成为我国池塘养鱼良种之一1。

简介蟾胡子鲶(Clarias batrachus),又称二栖胡鲶,系华南师范大学生生物系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它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鲶在形态、习性等方面很相似。蟾胡子鲶的体形比较大,体呈暗褐色,胸鳍和腹鳍色较深黑;由腹部至尾鳍基有不规则的灰褐色圆点;背鳍鳍条为60-76,臀鳍鳍条为47-58(胡鲶的背鳍鳍条为58-62,臀鳍鳍条65-76,臀鳍鳍条为52-55),性较凶猛,捕捉时一不小心就被刺伤。其优点是肉质细嫩,能生活于低溶氧的环境中,适宜于小水体密养,并具有生长快、繁殖周期短、繁殖季节长等特点。泰国每年可饲养两批,亩产达13933.5公斤,用体长4厘米以上的鱼苗饲养一年,成活率可达100%,最大个体重0.5公斤左右。

外形特征蟾胡子鲶(Clarias leather),俗称埃及塘虱。系广东省淡水养殖良种场于1981年11月从埃及引入。蟾胡子鲶的形态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鲶相似,区别在于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更长,鳍条数目更多;头背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胸鳍硬刺短而钝,不刺手;鳃耙密集,数目高达52-90(胡子鲶仅15-18,蟾胡子鲶为18-23);鼻须和颌须稍短,均不达胸鳍;体背及两侧苍灰色,带有不规则云状斑块,胸鳍部色白;自体重10克以上的个体所有鳍条边缘均有淡红线环绕。蟾胡子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肉质细嫩、易繁殖、适应性强、耐低氧、抗低温能力较强等优点,饲养一年可重达2公斤,最大个体达10公斤以上,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鱼类,当前部分地区已开展家庭养鱼。革胡子鲶的性成熟年龄约为10个月,繁殖季节为4-10月份。其产卵习性似鲤鱼,而不同于本地的胡子鲶和蟾胡子鲶;并且亲鱼有吞食鱼卵和仔鱼的本能,故不能在产卵原塘孵化。此鱼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1。

注意事项蟾胡子鲶不论单养或混养,应抓住如下技术环节:

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3—5亩为好,水深1—1 5米,要求进、排水方便、池堤坚固、防漏保水、底部平坦、年终能干池抓鱼。鱼种放养前要干池消毒。

二、鱼种规格:小苗要经小池短时间强化到体长十厘米左右在五、六月放养,规格为求一致。大小悬殊,会造成互相残杀,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

三、饵料充足:饵料充足可减少互相残食。养殖初期以鱼粉、细糠、豆饼等混合饵料为主,日投饵量约为鱼总量的5—10%,每日分三次投饵(即上午、中午及晚上)。随着鱼体长大日投饵量的比例逐步减少,日投饵量可改为二次。除投混合饵料外,多投一些青饵料如漂萍等,还可适当施一些猪粪。

四、做好防逃工作:革胡子鲶抢水能力较强,进、排水口要有拦鱼挡网设施,防止鱼逃逸1。

外形特征蟾胡子鲶,又称塘虱、土虱和塘角鱼。蟾胡子鲶的外形与鲶鱼、黄颡鱼极为相似,因其体色更接近于鲶鱼而常使人将它与鲶鱼相混。蟾胡子鲶 与鲶鱼的最大不同在于有4对触须,而鲶鱼仅2对,且背鳍、臀鳍几乎有体长的三分之二至一半。胡子鲶是热带、亚热带淡水鱼类,常见于我国南方各河川湖泊,栖息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和沼泽中的黑暗处和洞,鳃腔有辅助呼吸器,能耐干旱,但不能耐寒冷。其体色棕黑,养于水缸等容器内会日渐淡化至土黄色。随着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由埃及等地引进的胡子鲶良种已在长江流域落户,成为池塘养殖的重要鱼种。胡子鲶行动活泼,气压较低时常跃至水面上下翻腾,喜食小鱼、小虾和各种死鱼的尸体,也食颗粒状的粮食饵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