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撒哈拉之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撒哈拉之眼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它的直径达到48公里,在太空上清晰可见。

起初该地形被认为是由于陨石碰撞而形成的,目前地质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地质结构上升或侵蚀造成的,这种环状外型的形成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简介撒哈拉之眼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地质奇迹之一,略微椭圆,在GM上量测其直径为38-41公里,而整个眼睛却长达340公里,即使在太空上也清晰可见。如此之大的地质眼珠,全世界独一无二。

地理位置撒哈拉之眼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地质奇迹之一。它的直径达到了48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看起来相当的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这个“撒哈拉之眼”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Richat Structure)。1

发现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艘飞船在太空遨游。当飞船经过非洲上空时,航天员在远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太空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出现了一个圆形的东西,它像一只睁得圆溜溜的眼睛,这就是撒哈拉之眼,紧紧地盯着太空!

它的直径达到48公里,从太空上清晰可见。是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撒哈拉之眼”的中心十分平坦,四周是一些矮山丘,再远处是漫漫黄沙。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它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个圆圈,像瞳孔,一侧边缘稍有破损;“瞳孔”的外围,是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把中心的圆圈紧紧包围起来,好像圆圆的眼珠;最外围的那个大圈,当然是“眼睑”了。更绝的是,这个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睫毛。1

地质组成由于侵蚀形成的理查特结构,略椭圆圆顶直径超过40公里。由暴露的沉积岩构成的圆顶的形成时间最晚在原生代。在圆顶的中心,奥陶系砂岩绕着它的边缘。由沉积岩组成的这种结构向外倾斜在10°-20°。耐侵蚀层石英岩创造了高浮雕循环单面山。它由一个中心占地至少30公里直径硅质角砾岩构成。2

暴露在查特结构内部的是多种不同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它们包括流纹岩、辉长岩、碳酸盐岩和金伯利岩。流纹岩由熔岩流和凝灰岩组成,根据现场绘制和航拍数据,岩石形成两个同心环堤坝。内圈堤大约是20米宽,距离结构的中心约3公里。外环堤宽约50米,距离结构的中心约7到8公里。堤坝一般长约300米,通常1到4米宽。他们由大量的缺乏囊泡碳酸盐岩构成。碳酸盐岩岩石的冷却时间在9400万至1.04亿年前。金伯利岩则一直追溯到大约9900万年。这些侵入火成岩的形成表明存在大量碱性火成岩侵入,是理查特结构创造了覆岩层。

壮观的水热特性是理查特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包括广泛的热液蚀变流纹岩和由热液溶蚀变辉长岩。角砾岩由白到黑灰色的碎片石英质材构成,叠层岩的石灰石强烈硅化。热液蚀变创建了角砾岩,一直追溯到98.2至260万年前。

成因地质学家通过大量勘探,认为这只“眼睛”是地形抬升与侵蚀同时进行形成的。

原来,在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层。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沙漠下的岩石受到抬升,从沙土中露出头。岩石层露出地面后,在风吹、日晒、雨淋等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地。

由于岩石层的结构不尽一致,受到的侵蚀程度也不同。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坚硬的岩石受侵蚀程度较轻,特别是一些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基本保持了原貌。而较软的岩石则被严重侵蚀,形成大坑。巧合的是,受侵蚀的岩石恰好组成了3个同心圆,于是这个奇异的“眼睛”便出现了。2

影响近来,宇航员经常对地球进行观测,以获得更多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不少宇航员在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平台上非常活跃,及时与公众分享太空中看到的壮美景象。

美国航空航天局还使用他们拍摄的照片来吸引学生以及航天爱好者参与到地理、行星科学以及人类太空飞行等学科研究中来。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徐浩杰 - 讲师 -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