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双斑蟋蟀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双斑蟋蟀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虫。由于其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块圆形黄斑,因而获得“双斑蟋蟀”的名称。此蟋蟀体形粗壮硕大。体长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泽。头部饱满,圆球形。又称乌龙仔、赤龙仔、画镜、花镜、黄头颈。双斑蟋蟀分布很广泛,在我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门都呈乌黑,而边缘稍带黄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带赤褐色。雄虫前翅宽大,超出腹端,后翅发达,翅须呈须状,超出尾须和前翅。雌虫比雄虫略大,产卵瓣平直,略长于后足股节端部,尖而长,如同拖着一把尖刀。

成虫:雌体长约25毫米,大体黑色;前翅基部各有一黄斑;前胸背板羊角状纹及中纵线不明显;前翅翅脉网状交错;后翅长超过尾须;后足胫节有5对长刺;端距6枚;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卵:淡黄色,长椭圆形,略弯。

若虫:共8龄,末龄体黑色,前中胸背面及第1腹节侧面带黄褐色。体长21毫米,有翅芽1。

发生规律双斑蟋蟀在北京1年发生6代,台湾1年发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常栖息于地表杂草丛和多种农作物的大田中,躲于树皮下、落叶及石头间,取食植物的根、茎和嫩苗,且翅相互摩擦可以发出声音,8-9月成虫栖息在草丛间、甘蔗地,世代重叠。成虫寿命40d左右,雌虫产卵量630粒。若虫共10龄。雄虫善斗。双斑蟋蟀生长比较多的地方会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约从7月开始发生,8~9月大量出现。一段喜在夜间活动,雌虫比雄虫有更强的趋光性2。

生活习性双斑蟋蟀分布很广泛,在我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其他各省也有少量生长。它也是东南亚各国、地中海沿岸各国及非洲北部的常见种类。

野生的双斑蟋蟀基本上都栖息于地表杂草丛和多种农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乱石缝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茎和嫩苗。

此虫生长比较多的地方,会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约在7月开始发生,8~9月大量出现。它一般喜在夜间活动,雌虫比雄虫有更强的趋光性。

雄虫不仅善于鸣叫,而且喜好打斗。其鸣声清脆响亮,声音为“举、举、举、举.......”节奏均匀快速,强劲有力,可连续而不间断。它的打斗场面也很值得欣赏。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蟋蟀也是做为用以格斗观赏的宠物,喜欢饲养的人很多。

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对这种蟋蟀也有很多爱好者,利用它们之间的咬斗来 比赛胜负,来玩赏取乐。在这些地方,除了饲养的笼子是用竹子制成的长笼外,其他做法和都蟋蟀是完全相同的。

以卵在土内越冬,次年4-8月分若虫活动,9~10月分成虫活动。白天栖息于土缝、地面蔗叶、杂草暗处,夜间出来活动为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