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体长4.5—5.6mm,宽3.3—3.8mm,头部全黑色,少数个体头基部具浅色短纵纹,咏浅黄色,长达后胸端部。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二星蝽
拉丁学名:Eysacoris guttiger (Thunb.)
别称: 豇豆野螟、豆荚野螟、豆荚螟、豆螟蛾、大豆螟蛾
目: 半翅目
科: 蝽科
分布: 北起黑龙江,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至内蒙古、宁夏、甘肃,折入四川、西藏。
简介豇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豇豆钻心虫、豆野螟、大豆卷叶螟等。全国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豇豆及其他豆科植物1。
形态特征触角浅黄褐色,具5节。前胸背板侧角短,背板的服区黑斑前缘可达前胸背板的前缘,小盾片末端多无明显的锚形浅色斑,在小盾片基角具2个黄白光滑的小圆斑。胸部腹面污白色,密布黑色点刻,腹部腹面黑色,节间明显,气门黑褐色。足淡褐色,密布黑色小点刻。
卵:椭圆形,扁平,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约0.6×0.4毫米,初产时淡黄绿色,后变淡黄色,有光泽。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列成2排,前列4个较大,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较小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1根刚毛。
蛹:外被白色薄茧丝,体长11~13毫米,黄褐色,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可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
生活习性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的隐蔽处,偶尔见之,趋光性较弱,以夜间活动为主。成虫寿命7~12天不等,卵散产或多粒产,平均每雌产卵80左右粒,大部分卵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危害,可在花蕾中取食一直到老熟幼虫,然后脱落化蛹,或被害花瓣粘在豆荚顶部或脱落粘在豆荚上,蛀入豆荚继续危害,幼虫有转花、荚为害的习性。老熟幼虫落地化蛹。3龄幼虫开始排出大量的粪便,若遇雨天容易引起腐烂。
钻心虫是豇豆生长中的大敌,钻心虫蛀食豇豆的蕾、花和嫩荚,造成严重落蕾、落花和落荚。中后期,幼虫钻入豇豆荚内蛀食豆粒并排出粪便,咬伤豆荚,使伤口黏湿发臭,豆荚畸形,降低食用性。
防治防治钻心虫除重点抓好农业防治外,生长期应以农药防治为主。
1、微生物农药防治。以微生物农药Bt 乳剂、白僵菌等喷防,杀虫效果好,又无污染,无毒害。可于二龄幼虫盛期喷施Bt乳剂300倍液,或白僵菌300倍液。要喷匀喷细,植株各个部位都要喷到。共喷2次,间隔7-8天。微生物农药勿与化学杀虫剂混用。
2、化学农药防治。可用21%增效氰马乳剂5000倍液,或2.50%敌杀死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60% 敌马乳油1000倍液等喷治。一般从豇豆现蕾开始,每隔7-8天喷药1次,可控制危害。在豇豆成虫盛期用敌敌畏熏防,效果亦好。方法是:以50%敌敌畏150克与25千克细土混匀,于中午气温较高时撒在田面,熏杀成虫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成玉林 - 副教授 -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