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蚊是一种生长在草原上的蚊科昆虫。草原蚊造成的灾害是比白灾黑灾、风灾火灾、旱灾病灾和狼灾更可怕的天灾。身体构造跟一般的昆虫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身体和脚皆细长。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口器为刺吸式,特化成细长的喙,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草原蚊蚊科均为完全变态,包括四个发育时期:卵、幼虫、蛹及成虫。前三个时期的长短与种类及温度有关。举例来说,媒斑蚊(Culex tarsalis,常见于美国),在20℃下须14天来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但在25℃上,只需要10天就可以发育完成。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所需的时间通常介于4天至一个月之间。 蚊子的卵依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疟蚊和家蚊,水边的如斑蚊。疟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斑蚊则在三至五天会孵化。
蚊科昆虫的幼虫又称为孑孓,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沟或积水的器皿等处。孑孓常用尾端贴著水面,作倒垂式的漂浮。这是孑孓在呼吸。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孑孓利用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以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但有少数种类以其他孑孓为食物。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会发育成蛹。 蛹几乎和孑孓一样活跃,不摄食,但可在水中游动。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靠连接胸部气孔的一对呼吸角呼吸。经两天完全成熟。
生长在草原上的蚊子,很少咬当地人,外地人则要倒霉许多了,游客一定要注意了。
而且草原蚊灾是比白灾黑灾、风灾火灾、旱灾病灾和狼灾更可怕的天灾。额伦草原蚊灾中的蚊子就像空气,哪里有空气的地方哪里就有蚊子。如果不戴防蚊帽,在草原上任何一个地方吸一口气,准保能吸进鼻腔几只蚊子。
身体构造身体构造跟一般的昆虫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身体和脚皆细长。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只有一对翅膀(双翅目的特征),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单次飞行可持续4分半钟,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口器为刺吸式,特化成细长的喙,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
生物学蚊虫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虫和蛹也在水中生长发育,成蚊则营陆上生活,因而生活史出现水生和陆生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两者在形态、生理以及生态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绝大多数敏类的食性因性别不同而不同,即雄蚊不吸血,以花蜜、植物汁液为生:除少数种类外,蚊除吸食花箍、植物汁液外,也刺吸人或动物的血液1。
摄食绝大多数的雌蚊都是吸血维生(主要是为了产卵),所以它们的口器特化为细长的喙,以便刺穿动物的皮肤。跟其他吸血昆虫的针状(像注射针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布满了锯齿状的突出。和注射针头平滑的表面相比,锯齿状的口器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较小,这减少了对于神经的刺激,所以产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时,会反复的穿刺皮肤,藉这个动作来寻找最适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决定)。接着,将口针刺入皮肤。口针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划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后再吸血。
雌蚊借由特殊的感应器来寻找它们的猎物。雌蚊对二氧化碳、热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它们能在一定的距离内寻找恒温的哺乳类和鸟叮咬。经常有人认为血型、肥胖、性别甚至血糖会影响被叮咬的风险,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
雌蚊需要摄取蛋白质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产卵,而从一般雄蚊的正常饮食(花蜜、果汁)中无法获得足量的蛋白质,因此雌蚊才会吸血。
飞机常量、超低量喷雾防治草原蚊1977年,吉林省西部草原发生蚊对人畜的危害也较严重。吉林省民航局与吉林省畜牧研究所、白城地区畜牧局、总后勤部等科研部门协作,派出3架运5型飞机,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进行了常量喷雾防治蚊试验,飞行50小时,作业12万亩。1978年又派出1架飞机,进行超低量喷雾试验,飞行20小时,作业17万亩,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杀虫率80%以上,比喷粉效率提高4倍,成本降低70%;比常规作业节省费用30%(1架运5飞机,装药液1000公斤,一次喷洒面积1万亩左右,每天完成3~5万亩作业面积,相当于700-800百个劳动力一天喷药的工作量)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