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三趾心颅跳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体形小,体长不超过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两倍左右,尾毛稀疏,尾鳞可见,尾端有稀疏束状长毛,尾末毛特长,稀散放射排列,尾基于夏秋季因皮下脂肪积累而变粗。后肢比前肢长,后肢三趾,趾下具长毛,形成刷状毛垫。上门齿前无纵沟,触须特别发达,成束斜向后侧。背毛土棕灰色或灰红棕色;头部淡沙黄色;体侧较背毛色浅;腹及前后肢毛色白;尾浅灰棕色,尾上部较尾下色深,尾末端毛灰褐色,尾端向外散射的长毛白色污黄。头骨结构特异,颧弓不向外扩张,其前部(上颌骨之颧突)特别宽,由其腹面伸出一尖长的突起,其长度显著超过颧弓后部长度之半,听泡发达。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基本信息中文属名:三趾心颅跳鼠属

拉丁属名:Salpingotus

拉丁种名:kozlovi

定名人:Vinogradov

年代:1922

简介形态(依榆林标本)外形体形小于五趾跳鼠,体躯大小与沙土鼠相仿,为中等体型。头较大,眼大而圆,耳较短圆。尾较长,明显大于体长,其长约为体长之1.5倍,尾末端生有异色长毛形成的扁平尾穗。前肢短小,后肢很长,其长度约为前肢的3倍。后足具3趾,第1和第5趾退化消失,各足趾下面皆生长有密而较长的硬毛,形成梳状毛刷,故又名毛脚跳鼠l前足具5趾1。

产地三趾心颅跳鼠是Bluiorpa皿oB于1922年根据采自我国境内内蒙古额济纳旗附近的标本命名的,命名七十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亚种分化的报道,三趾心颅跳鼠现代的分布大约可以划分为两个分布中心,一个以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为中心,为向氏亚种大致的分布区;另一个以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为中心,为指名亚种的大致分布区,两者的分界在新疆和甘肃的交界处有间断,可以认为,中国是三趾心颅跳鼠现代分布的中心.在国外,仅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泰戈壁少数地点1。

形态特征听泡及乳突部特别扁平,并强烈向后延伸,超出枕骨大孔后缘,两侧乳突部几相接触,因而在头骨后缘中央形成一窄槽;鼻骨明显超过上门齿前缘;顶间骨异常狭小,其长明显大于宽;鳞骨伸出两条细长骨支,一支沿眼眶上缘达泪骨;另一支向侧伸展在外听道上;硬腭后缘远超出上臼齿列最后端;下颌骨宽而短,后端向外沿水平方向伸出一板状突起,喙状突很小。

生态特征三趾心颅跳鼠为亚洲中荒漠地带特有种类,分布范围较窄,栖息于覆盖度极低的红柳,盐爪爪流动与半流动沙丘及大风通道而有流沙的地方或戈壁、沙丘,数量较多。洞道短直,结构简单。1982年在敦煌鸣沙山,偶见一洞,长约30-40厘米,洞口径3-4厘米。四月底开始繁殖,五月发现孕鼠,每胎3-4仔。黄昏及夜间活动,冬眠。以植物茎叶及种子为食。也猎食鞘翅目昆虫。天敌为鼬类。由于各个种的种群数量比较稀少,野外捕获相对比较困难1。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