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獾子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獾子油是由獾(huān)子的脂肪提取的油脂。獾子,又分为狗獾、猪獾,食肉目,鼬科物种。体形粗实肥大,体重约10至12公斤,体长500至700毫米,尾长150至200毫米。四肢短,耳壳短圆,眼小鼻尖,颈部粗短,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后爪长。狗獾的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故有“芝麻獾”之称。

简介獾子油别名:狗獾,为食肉目鼬科狗獾的油脂。狗獾多栖息于森林中,挖洞群居。11月入洞冬眠,3月出仓。捕捉期最宜于冬眠前,皮下脂肪甚厚,臀部脂肪达35毫米,腹腔和肠网膜上也附着很多脂肪1。

动物形态狗獾在鼬科动物中是体形较大的种类,体肥壮,体重约5~10千克,体长50厘米左右。鼻面部尖如吻状,颈短,外形难看。四肢粗短,爪长,针毛粗硬,尾短。体背暗驼色或白色混杂,体侧白色成分增多呈浅褐色。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喉部黑褐色。鼻端具软骨质但较坚硬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腹、胸部与四肢黑褐色,尾毛黑棕色,尾尖黄白色。

生活环境狗獾栖息于森林、山坡灌木丛、田野坟地、沙丘草丛、湖泊、河溪旁等各种生境中,挖洞而居。洞穴离地面约3~5米,长达2030米。狗獾前爪发达,善于挖土。洞口周围有数个浅坑,是排泄粪尿的场所。昼伏夜出,冬季有半冬眠习性。性勇猛,嗅觉、听觉发达。食性甚杂,包括植物的根、茎、果实和蛙、蚯蚓、小鱼、昆虫、鸟卵、蛇及鼠类等。雌獾乳头3对,每年繁殖1次,3~4月产仔,每产3~5只,3年后性成熟。大兴安岭各地分布广泛。

獾子油的化学成分有学者从獾子油中分离得到2 个甘油酯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为三油酸甘油酯(1) 和1-亚油酸-2,3-二油酸甘油酯(2) 2。

獾子油、猪油和蛇油中游离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别,獾子油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高于猪油9种和蛇油10种,且獾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6. 946%) 也高于猪油(57. 012%) 和蛇油(61. 142%)3。11种脂肪酸**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11-六碳烯酸、棕榈酸、亚油酸、十七烷酸、油酸、硬脂酸、花生二烯酸、花生一烯酸3。

采收加工秋季捕捉,此时脂肪最厚。杀死后,取其皮下脂肪及肠网膜上脂肪,入锅中用小火熬炼成淡黄色的脂油,滤去油渣即成。放罐内密封,置干燥处备用4。

药材性状生药呈浅黄色凝固的油膏状物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金永成 - 博士生导师 -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