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空腹血糖正常也不可高枕无忧,餐后才是考验,医生教你合理控糖

五号医生吴昊
吴昊,吉林省人民医院医务部科员,主治医师,消化内镜硕士。
收藏

随着互联网健康科普的发展,一些常见病的科普知识在很多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很多”糖友“那都是如数家珍了。不过在面对着网上大量良莠不齐的科普冲击时,很多朋友们一时间难以甄选出科学、有效、实用的信息,在浪潮中迷失了方向。就比如关于血糖的控制,我身边很多的长辈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控糖“,不过他们似乎只关注”空腹血糖“,这让我产生了一丝丝的担忧。因为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空腹血糖正常不是高枕无忧的保证,餐后血糖的高低才是控糖的考验。

诊断糖尿病,不仅仅是空腹血糖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不可否认的是,空腹血糖在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它除了是诊断标准之一以外,也是首选的初筛检查方式。

以空腹血糖为糖尿病初筛检查的好处在于,空腹是一个可控的状态,人们只要保证连续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就基本可以维持一个稳定的检测状态。对于糖尿病来说,连续的、近乎同一状态下血糖的波动或绝对值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我们对于糖尿病诊断的大多数认知是:一般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空腹血糖应<6.1mmol/L,当空腹血糖≥7 mmol/L 的时候,我们就该警惕是否存在糖尿病了。

但这并不是糖尿病诊断的全部,餐后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是有力参考依据。这其中餐后血糖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很多人恰恰会出现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超标的现象,所以同样要引起重视。

餐后血糖作用不可替代

提起餐后血糖,我们一般指的都是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高低。有数据显示,我国只有餐后血糖升高的人数占了全部糖尿病患者数的近一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以空腹血糖为关注的焦点,那么将有可能”漏诊“相当数量的患者。

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糖尿病的早期,一些人胰岛β细胞的功能仅受到轻度损伤。胰岛β细胞的作用是分泌胰岛素,如果仅仅是轻度受损的话,对于空腹血糖这种负荷比较小的状态它们尚能应付。但如果是进餐后,食物大量被消化,葡萄糖入血,血糖升高,胰岛素需求猛增,这些“受伤”的胰岛β细胞将会不堪重负,就出现了餐后血糖的失控。

就好比是上学时候的期末考试,如果题目出简单了,大家都会答,这样分不出学习水平的高低;如果加一些较难的试题在里面,那么有一些“伪”学霸就会被拉下马来。

所以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想一下,无论是糖尿病的初筛、诊断,还是之后的控糖、调糖,餐后血糖应该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体对于血糖处理能力的极限。

由上可知,餐后血糖这项指标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中,作用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关注空腹血糖而忽略其他指标,是会吃亏的。

调节餐后血糖,从调节用餐开始

所以面对调糖或控糖这种“大考”,我们既关心成绩,更要关注过程。如果说空腹血糖考验的是我们整体上对于血糖调控的节奏,那么餐后血糖更强调的是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吃完之后干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设定一个目标:餐后血糖要控制在10.0 mmol/L以内,然后再来看看该怎么做。

1.吃什么 关于吃什么,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食材的搭配,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为碳水化合物升糖的能力实在太强了,但又是我们身体能量所需的必备,因此一定合理进食。

这里面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多糖友们应该都知道的口诀,我们在这里再复习一下:"主食定量、粗细搭配、荤素合理,多吃蔬菜,适量水果"。那么根据这个口诀,我们适当地选择每日三餐的摄入,相信一定会有成效。

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有些淀粉类的蔬菜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山药、土豆、莲藕、南瓜等,如果把它们当作蔬菜配上大米饭的话,那咱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肯定就超标啦。

2.怎么吃 ”吃饭七、八分饱“对于控糖来说很有必要,再配合上“细嚼慢咽”,这样就避免了多余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除此之外,三餐定时也是个很好的习惯,这样可以让身体的内分泌保持一定的节律,无论是对血糖的调控,还是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有益处。

3.吃完干什么 俗话说“餐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餐后适时、适量的轻运动,比如散步,就可以有效地促进餐后消化和控制血糖。建议在饭后先休息10~15分钟,再散步30分钟左右为好。

上面说到的是自然疗法,而如果遇上难以调控的餐后血糖,我们还需要借助降糖药的帮助。服用二甲双胍是目前主流的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此外包括拜糖平(α-糖苷酶抑制剂)、糖适平(格列喹酮)等也都是很好的降糖药物,还是那句话,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服用。

以上就是关于餐后血糖控制的相关注意事项,这里有一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自己做主去实践的,而有一些是要结合自己的病情由医生去指导完成的。相信做到这些,想要控制好餐后血糖,也不是什么难事。

糖尿病防治现状堪忧,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规划中,糖尿病防治的相关工作在15个专项行动中位列3席,可见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

再给大家看一组很揪心的数据: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1.6%,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的人群则高达 50.1%。也就是说今天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可能你我之间就有一人在未来会身患糖尿病。

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倍数增长,目前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可能会达到6000万人。然而,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仅分别为33.3%和27.2%。以我身边的经历为例,依然有大量的百姓认为“打了胰岛素这辈子就离不开了”,从而拒绝在恰当的时机接受相关治疗。殊不知,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控制病情的最有利举措,而一部分轻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无需长期注射胰岛素。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的医学科普工作在轰轰烈烈的开展中,但实际的受益人群也是有很高的提升空间,何况这种科普的需求应该说已经是一种刚需了。对于我们健康科普工作者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写在后面

文首提到的那些只关注“空腹血糖”的叔叔阿姨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称赞他们关注身体健康,关注血糖的劲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糖尿病科普知识在他们的心中并未普及全面,一知半解的情况还屡见不鲜。

对于血糖的控制,我们不能光盯着空腹血糖,还要关注餐后血糖,更要关注与其相关的更多指标,这样才能做到科学防治糖尿病。而面对身体健康我们也是如此,人体各系统复杂而相互关联,关注健康不仅仅是关注我们身上现有的异常,更是要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身体,配合医生的建议,这样才能拥有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