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孢苏铁(Cycas segmentifida)为苏铁属植物。树干圆柱形,高达50cm,直径达50cm;雄球花狭圆柱形,黄色,长30~60cm,直径5~12cm;大孢子叶不育顶片卵圆形,被脱落性棕色绒毛,长5~13cm,宽5~15cm,边缘蓖齿状深裂,两侧具8~19对侧裂片,裂片钻形,裂片长1.5~7cm,纤细,渐尖,先端芒状,通常二叉或二裂,有时重复分叉,顶裂片钻形至菱状披针形,长2~12.5cm,宽不足0.2cm,有14枚浅裂片。分布于贵州省册亨县、望漠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乐业县和云南省富宁县等处的低海拔阔叶林下荫处。本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叉孢苏铁树干圆柱形,高达50cm,直径达50cm,叶痕宿存;鳞叶三角状披针形,长7~9cm,宽1.5~5cm,羽叶长2.6~3.3m,具55~96对羽片,叶柄长78~140cm,两侧具长达0.4cm 的刺,刺33~35对;羽片长21~40cm,宽(1.1)1.4~1.7cm,无毛,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平,中脉两面隆起,叶表面常绿色,发亮,下面浅绿色。雄球花狭圆柱形,黄色,长30~60cm,直径5~12cm,小孢子叶楔形,长1~2.5cm,顶端有长0.2~0.3cm的小尖头;大孢子叶不育顶片卵圆形,被脱落性棕色绒毛,长5~13cm,宽5~15cm,边缘蓖齿状深裂,两侧具8~19对侧裂片,裂片钻形,裂片长1.5~7cm,纤细,渐尖,先端芒状,通常二叉或二裂,有时重复分叉,顶裂片钻形至菱状披针形,长2~12.5cm,宽不足0.2cm,有14枚浅裂片,大孢子叶柄部长6~9(18)cm,具黄褐色绒毛,胚珠(2)4~6枚,无毛,扁球形,长0.5cm,宽0.6cm,顶端具小尖头;种子球形,直径2.8~3.5cm,成熟时黄色至黄褐色,花期5~6月,种子11~12月成熟。
生长环境低海拔阔叶林下荫处。
分布范围我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望谟(蔗香、大关、复兴、油迈)、册亨、贞丰、罗甸、紫云,广西(田东步兵和印茶、田林福达和洞弄、德保关东、百色阳圩、西林足别和八达、隆林扁牙、田阳坡洪),云南富宁1。
发现历程叉孢苏铁发现于20世纪的80 年代。1983 年,蓝开敏教授和邹荣福先生发表贵州苏铁时引证标本中的望谟岩架周伟农无号标本为雄株,后栽培于望谟林业局周伟农家中。该株植株实为叉孢苏铁的雄株。1984 年,邓朝义在册亨巧马林场采集到叉孢苏铁的大孢子叶标本时称为“巧马苏铁”。随后邓朝义同志一直对望谟的苏铁植物和兴义的苏铁植物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特征区别较为明显,进一步确证望谟一带分布的苏铁和兴义分布的野生苏铁不是同一种植物。1992年,西南农大杨四林等对贵州的野生苏铁进行考察,考察范围仅限兴义市。1994年,王定跃等人到贵州进行苏铁植物考察,邓朝义同志陪同考察了望谟栽培的苏铁。随后邓朝义、王晓东深入到望谟县野生苏铁的分布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1995年,王定跃、邓朝义联名发表“叉孢苏铁”新种于《非洲铁》杂志。1994 年至1995 年间,邓朝义等人对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苏铁植物进行考察,完成国家林业部下达的“中国野生苏铁考察”任务,从而确定了叉孢苏铁的分布区在贵州分布于望谟县、册亨县等地,自然分布海拔为300 米~800米。此外还分布于广西乐业、田林和云南的富宁等地。2
鉴定特征叉孢苏铁与贵州苏铁、十万大山苏铁、单羽苏铁外形相近。叉孢苏铁羽叶、羽片、叶柄远比贵州苏铁长,叶柄与叶轴幼时有棕色长柔毛,后迅速脱落成光滑无毛,一年生叶柄常被有白粉,羽片平展,大孢子叶上部顶片之侧裂片常二叉或二裂,纤细,先端芒状;生长在密林下或蔽荫环境;贵州苏铁羽叶、羽片、叶柄均较短,叶柄与叶轴幼时有短柔毛,后渐大多脱落,宿存成污状,无白粉,大孢子叶之侧裂片粗壮,常不分叉,生长在山坡林中或林下;十万大山苏铁的叶柄与叶轴有宿存的污毛,无白粉,羽片边缘波状,大孢子叶较小,侧裂片数目较少而不同;而单羽苏铁亦无白粉,羽叶干后变黑褐色33。
价值与用途为我国南盘江流域的特有种,对研究滇黔桂植物区系及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价值。叶片大型,为优良的观赏植物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