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瘰螈(学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旧称香港蝾螈,是香港唯一一种蝾螈。部份自然学家认为它们是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的一个亚种。雄螈全长122毫米~127毫米,雌螈132毫米~150毫米。背部有一条明显的中脊,背中部两侧都有明显的突脊,一直伸展至尾部前面。身体由红色到深啡色,腹部颜色差不多,但有橙色的斑纹。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无蹼。尾巴扁,用以游泳。生活于海拔300米~940米的山溪中。多在石子和泥沙底的溪流中, 或溪旁潮湿地方。捕吃水生或陆生昆虫以及蚯蚓、螺类等小动物。每年2月和9月产卵,2个月可完成变态,经3年可达性成熟。分布于广东(深圳)、香港。
简介本种与中国瘰螈十分相似,但皮肤较中国瘰螈平滑,大疣粒较少,体侧棱较显著,头骨“∨”形棱中央向卜隆记形成骨质纵眷:腹面橘红色斑一般较圆1。
形态特征香港瘰螈全长大约14厘米,背部有一条明显的中脊,背中部两侧都有明显的突脊,一直伸展至尾部前面。它们身体由红色到深啡色,腹部颜色差不多,但有橙色的斑纹。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无蹼。尾巴扁,用以游泳。繁殖期雄性条尾中两侧会有蓝色纹。香港瘰螈于蝌蚪阶段用外露的鳃呼吸,身长大约1.5厘米,长大后鳃会慢慢消失。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广东(深圳)、香港分布于新界、香港岛和大屿山的各大小山涧。
栖息环境香港瘰螈生活于海拔300米~940米的山间。多生活在溪流中,溪流底部含有石子和泥沙,,或溪旁潮湿地方,且溪水流动缓慢,且众多卵石和巨砾提供掩护。 水生或陆生植被悬垂的溪水边也是该物种合适的栖息地1。
生活习性香港瘰螈白天多隐蔽在溪流内的石头下,有的在水中以尾部摆动游泳,常游至水面呼吸空气。有时也登陆上岸,行动缓慢,多在夜间活动。4月~9月,在山溪和水草丰盛的缝隙、石块下夏眠。多在水底捕吃水生或陆生昆虫以及昆虫幼虫、蚯蚓、蝌蚪、虾和小鱼、螺类等软体动物1。
生长繁殖香港瘰螈主要繁殖季节是九月和二月。 雄螈交配时可能是可能是具有攻击性的,似乎捍卫领土。当雄螈第一次面对一个雌螈,雄螈迅速向前沿着雌螈的身边接近雌螈,慢慢地用鼻子碰一下雌螈的身体,轮流在雌螈的头前至尾部用鼻子触碰,如果雌螈停止并保持静止,雄螈则继续触碰。如果雌螈向前移动和横向时轻推雄螈的脸颊,雄螈立刻离弃雌螈,只是暂停在雌螈的鼻子面前与雄螈的尾巴呈S形。当雌螈的鼻子碰了一下雄螈的尾巴,表示可以交配。卵产于二月至三月。卵与周围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压在一起,卵可以单独放置同样的叶片之间,有时形成一个系列。一位雌螈可产卵约115蛋。卵的果冻胶囊尺寸为6×4.5毫米,而卵径2.9毫米。卵孵化后,幼体在三至四个星期长至10-14毫米的长度。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幼虫有黑色,粉红色的鳃,口部与鼻孔之间呈白色。腹部为黑色,不规则的浅黄色斑点。大多数幼体接下来在寒冷的季节前达到蜕变,2个月可完成变态。体长为40-44毫米长度时在陆地上生活,雄螈三年的时间达到性成熟。
相关种群瘰螈属除1种分布于越南北部外,其余均分布于中国。
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
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也作中国瘰螈香港亚种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hongkongensis)分布于香港;
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latus分布于贵州东部和湖南西南部;
广西瘰螈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分布于广西宁明。
保护级别**濒危因素:**香港瘰螈面临污染和生境退化问题,亦可能面对捕捉作宠物贸易的威胁。淡水的生态环境,正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威胁。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两栖类动物,包括香港瘰螈也构成威胁。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香港瘰螈在香港受到香港法例第170条《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分布点在郊野公园内,在IUCN红色名录内被评为近危物种。
香港湿地公园及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有饲养香港瘰螈,香港海洋公园“金鱼大观园”都有饲养过1。。
种群动态2009年10月。有市民在南澳游玩发现香港瘰螈四只。2011年11月在银瓶山自然保护区,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礼标在一个水潭边,看到了两条香港瘰螈在潭水里 “求偶”。
国内于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为2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