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川贝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川贝是一种百合科、贝母属的植物,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产于中国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松贝的最大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

怀中抱月的特点:此药材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来源川贝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1

产地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青海等地;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省;梭砂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太白贝母主产于重庆、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亦产;瓦布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后两者为栽培品。1

记载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2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原植物暗紫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

川贝母别名: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

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甘肃贝别名:岷贝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cm,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mm,极少达2mm。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

棱砂贝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 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 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太白贝

太白贝母,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花黄绿色,无方格斑,花被片先端边缘有紫色斑带,叶关苞片不卷曲。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瓦布贝

你见过如大蒜般大的贝母吗?它就是阿坝州特产药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蒜贝”的瓦布贝母。该品种由中国著名贝母专家唐心耀(原四川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茂县瓦钵梁子发现并命名,经检测,其药用有效成分与药典收载的川贝母其它品种十分接近,且有的生化指标大大高于其它品种。随后,经过科研人员长期研究,野生驯化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并在茂县等地开展栽培示范与推广。

2009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专家专题审查,确定把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的新植物种来源收载进2010年新版《药典》。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1

药材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

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2

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洽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基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2

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

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2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

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色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

主产甘肃。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2

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而扁平。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2

生贝 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

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花单生或25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

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淅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

主产新疆。2

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

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暗紫色,上有黄色斑点。

产华北、东北。2

性状鉴别

野生品: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的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0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1

混伪品常见的川贝混伪品有一轮贝母、东贝母及草贝母等,鉴别要点如下。

一轮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径约1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外层鳞瓣多枚,肥厚,轮生,顶端开裂。中央有小鳞叶和心芽。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有毒。

东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径1~2.5cm,高1~1.5cm。表面类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对合,中央有皱缩的小鳞叶2~3片及干缩的残茎。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

草贝母主产于四川和云南,即丽江山慈菇的球茎,俗称为草贝母。有误当贝母服用造成死亡的事故发生。球茎呈短圆锥形,高1~1.5cm,直径0.8~2cm,顶端渐尖,底部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一侧有一处从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味苦而麻,有大毒。

综上所述,松贝与青贝的明显区别在于松贝的两个鳞瓣大小悬殊而青贝的大小相近;炉贝个体最大,呈长圆锥形,色显黄白,或有“虎皮斑”。川贝均以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另外,一轮贝母及草贝母均有毒,须格外注意。

栽培气侯土壤宜冷凉湿润的气侯。以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

整地深耕20厘米碎土整细耙平,依地势作畦,开好水沟。

种植种子繁殖:6~7月间采收贝母的种子,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用撒播或条播法,以条播为佳,播后覆盖稻草。约3年后即可收获。

鳞茎繁殖:7~9月间收获时,选择无创伤病斑的鳞茎作种,用条栽法,按行距20厘米开条沟,株距3~4厘米,栽后覆土5~6厘米。或在栽时分瓣,使大小均匀,分瓣宜直分,不能横分,不能损伤内外表皮,随分随栽,斜栽于穴内,覆盖细土灰肥约3~5厘米厚,压紧镇平。

田间管理随时除草,不须中耕。一般施肥3次,第1次在栽种前施以腐熟厩肥;第2次在苗高3~4厘米时,施以腐熟的粪肥;第3次在3月间,当鳞茎生长时,施以粪肥与油饼。2

市场川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1985年改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品种,以后则由市场调节产销。为了适应医疗和市场需要,在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供应比较紧缺,属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较多,收购增长较快,这个时期是供大于求。60年代初期,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收购与销售均有所下降。60年代中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川贝的购、销迅速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30多万千克、销30万千克)。70年代至80年代,资源缺少的问题就较为明显,收购与销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川贝母野生蕴藏量约100万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采挖困难,加之家种区域性强,生产规模小,所以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川贝母是止咳化痰的良药,中医处方用量相当大。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100种以上,尤其近20年开发的川贝枇杷露、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川贝母制剂,服用方便,比较受欢迎。川贝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创汇率较高。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用量必将进一步增加。家种川贝母已奠定了初步的生产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因此市场的开发前景比较好。

但是,在川贝母的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野生资源过度采挖,资源迅速减少;种植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长,发展缓慢。因此,对野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认真执行"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对野生资源的护育。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适宜区域,要大力发展家种川贝母生产,做好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尽快形成商品生产能力,增加药源,以适应医疗市场需要。

伊贝母医疗作用与川贝母相近,在川贝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伊贝供应也显不足。建国以来,生产有所发展,但产不足销,供应一直紧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伊贝产量是最低的时期。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伊贝购销也随之增长,1970年收购近10万千克。自然资源的增长较慢,为满足市场需求,60年代新疆开始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后河北、内蒙古引种成功,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的状况,但家种面积小,生产发展缓慢。1985年后,在价格刺激下,上山采挖伊贝母的人员增多,伊贝的收购量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供应。

伊贝母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清肺化痰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野生资源少,现有野生蕴藏量约130万千克;而且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产量不大。因此,在对野生资源加强保护的同时,加强伊贝母的研究工作,开展伊贝母茎、叶、花综合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平贝母商品原来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在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长较快,成为商品主要来源,市场紧缺状况有所缓和,但仍属供应偏紧的品种。平贝母野生资源零星分散,采挖困难。自60年代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进展较快,70年代家种生产已初具规模,年产量在2~3万千克,80年代以后产量明显增加,年产5~6万千克。

平贝母在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气管炎、痈疮等疾病,也用于配制复方贝母片、小儿牛黄清肺散等多种中成药,用量较大。还从平贝母的茎、叶、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镇咳、化痰作用的生物碱,用以制成治疗气管炎的新药,效果良好,展示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平贝母年需要量约11万千克,野生蕴藏量约25千克,每年栽培面积约2000亩,可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产销暗紫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 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并出口。

甘肃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 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

梭砂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 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色白、质实、粒匀,称白炉贝;产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黄色,粒大,质松,称黄炉贝,因具虎皮黄色,亦称虎皮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故名炉贝。主销华北。

食谱川贝蜜糖炖雪梨

主料:雪梨4个,川贝末约24克,蜜糖适量。

做 法:

1、雪梨连皮洗净,上部连蒂横切,开成为盖,梨下截去心,加入川贝末、蜜糖,盖上连蒂的雪梨盖,用牙签封好。

2、把梨放入炖盅,用中火炖约2小时即可食用。

备注: 秋燥季节,不妨多吃雪梨,能止咳化痰润肺。如觉喉咙痒,可加少许姜汁同炖。

川贝炖鹧鸪

【原材料】鹧鸪(700克)、光鸡300克、瘦肉200克、火腿30克、川贝母12克、桂圆肉20克、生姜2片

【调味料】食盐3克、鸡精2克、味精4克、浓缩鸡汁2克、花雕酒3克

【制作过程】

1.先把鹧鸪脱毛,开膛去内脏,光鸡斩件,瘦肉切成粒,火腿切方粒,然后一同焯水去血污。

2.把所有原材料装入炖蛊,炖约4小时。

3.将所有调味料放入炖好的汤中,调匀即可。

4.准备:10分钟,烹饪:4小时。

【特别提示】烫鹧鸪时水温不要超过70℃,否则鹧鸪会脱皮。此菜能起到化痰、止咳、润肺的功效。

经典药方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贝母(去心)75克,甘草(炙)1.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炒)75克。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2、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50克,甘草(炙锉)1.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4、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5、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葶苈子、黄郁金、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6、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7、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9、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0、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11、下乳:知母、贝母、牡蛎,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12、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13、治喉痹肿胀:贝母、桔梗、甘草、山豆根、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14、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15、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16、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2

古籍文献1、《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2、《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3、《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2

食用禁忌

脾胃 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 “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芤、矾石、莽草。反乌头。”

②: “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