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加,同时多个应用程序、多种语言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计算机硬件已经有了大容量磁盘,硬件价格下降,软件价格则上升,为编制和维护系统软件及应用程序所需的成本相对增加;在处理方式上,联机实时处理要求更多,分布处理的概念已经形成。在这种背景下,以文件系统作为数据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于是为解决多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数据的需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便应运而生。2
内容1.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包括两部分内容,数据模式的建立及数据加载。
2.数据库的调整
在数据库建立并经一段时间运行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此时需要对其作调整,数据库的调整一般由DBA完成。
3.数据库的重组
数据库在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其性能会逐步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断的修改、删除与插入所造成的。基于这些原因需要对数据库进行重新整理,重新调整存储空间,此种工作称为数据库重组。目前一般RDBMS都提供一定手段,以实现数据重组功能。
4.数据库安全性控制与完整性控制
数据库是一个单位的重要资源,它的安全性是极端重要的,数据库管理员DBA应采取措施保证数据不受非法盗用与破坏。此外,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使录入库内的数据均能保持正确,需要有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
5.数据库的故障恢复
一旦数据库中的数据遭受破坏,需要及时进行恢复,RDBMS一般都提供此种功能,并由DBA负责执行故障恢复功能。
6.数据库监控
DBA需随时观察数据库的动态变化,并:在发生错误、故障或产生不适应情况时随时采取措施;同时还需监视数据库的性能变化,在必要时对数据库作调整。3
优点1.数据的集成性
数据库系统中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方式,使数据结构化;全局的数据结构由多个应用程序共用,各程序调用局部结构的数据,全局与局部的结构模式构成数据集成。
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
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看待和描述数据,数据面向整个系统而不再面向某个应用,因此数据可以被多用户、多应用所共享。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扩大应用。数据共享程度极大地减少数据的冗余度,节约存储空间,又能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和不一致性。
**3.**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的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即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对数据的使用。
**4.**数据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统一管理和控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系统对访问用户身份及其操作的合法性进行检查;自动检查数据的一致性、相容性,保证数据符合完整性约束条件;以并发控制手段有效控制多用户程序同时对数据操作,保证共享及并发操作;恢复功能保障当数据库遭到破坏时能自动恢复到正确状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