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其飞行弹道一般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又称动力飞行段或助推段)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飞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路径;被动段包括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是导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仪角作惯性飞行,到弹头起爆的路径。1
基本结构导弹通常由战斗部、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组成:2
1)战斗部是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弹道导弹的战斗部一般配置在导弹的头部。战斗部又叫弹头。战斗部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战略导弹的弹头大多用核装药。可以是单弹头,也可以是多弹头。多弹头有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3种。战术导弹的战斗部多采用非核装药,如高能炸药、化学毒剂、生物战剂等,有的也用核装药。2
2)弹体结构是把导弹各部分连接起来的支承结构。巡航导弹的弹体结构在外形上和飞机相似。对弹体结构的主要要求是重量轻,空气动力外形好。2
3)动力装置是导弹飞行的动力源。导弹的动力装置常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有的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混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巡航导弹通常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巡航。弹道导弹一般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2
4)制导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导弹或弹头准确地飞向目标。不同类型的导弹可用不同的制导方式。有的导弹只用其中的一种,有的用几种进行复合制导。弹道导弹早期曾用过无线电指令制导,后来大多用惯性制导,也有用星光-惯性和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的。巡航导弹多用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地空或舰空导弹多用遥控、寻的或复合制导。反坦克导弹常用有线制导。2
主要分类弹道导弹有多种分类方式:3
1) 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
2)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
3)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
1987年12月8日,苏联和美国首脑在华盛顿签署的《中导条约》中,将射程在1000-5500KM的陆基弹道、巡航导弹界定为中程导弹,将射程在500-1000km的陆基弹道、巡航导弹界定为中短程导弹。4
在我国曾采用的国际通用做法中,射程在1000km以内的称为短程导弹;1000-3000km为中程导弹;3000-8000km为远程导弹;超过8000km为洲际导弹。随着导弹武器谱系的完善及对射程划分标准认识的加深,我国结合实际对不同射程导弹分类进行了多次修订。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射程在1000km以内的导弹界定为近程导弹、1000-5000km为中程导弹、1500-5500km为中远程导弹、5000-8000km为远程导弹、8000KM以上为洲际导弹。4
4)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 。
5)按结构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发射方式导弹发射方式是指由导弹的发射基点、发射动力、发射姿态和发射装置所综合组成的发射方案。在军事运用上它又被称为导弹部署方式,如机动部署或固定部署,是导弹发射地点、发射状态和发射动力三要素综合形成的结果。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多种多样: 1)按发射基点,可分为陆基发射和海基发射等。 2)按发射动力,可分为热发射和冷发射。 3)按发射姿态,可分为倾斜发射、垂直发射等。 4)按发射装置能否机动,可分为固定发射和机动发射。5
陆基发射和海基发射陆基发射,是以陆地为导弹发射基点的发射,弹道导弹采用陆基发射的优点有:1)能够保持较高的戒备水平,在接到命令后能迅速实施发射;2)采用经过加固的地下井发射或公路机动、越野机动、铁路机动发射,在遭到攻击后仍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3)命中精度高,能够摧毁加固目标;4)可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有利于实施稳定、可靠与不间断的指挥。但随着侦察手段的日益完善和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地下井难以避免被敌方发现和摧毁,从地下井发射的导弹也较易被导弹防御系统所拦截。而地面机动发射,则存在道路征候明显,对公路、铁路、桥梁依赖性较强等弱点。5
海基发射,是以海洋为导弹发射基点的发射。目前各核大国均采用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方式。携带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具有航速高、自给力大、续航力强,能在水下长期隐蔽活动等优点。其换装一次核燃料,可连续使用3~10年,航行6万~40万海里,下潜深度300~600米,最大900余米。正因如此,海基战略核力量能够以广阔的海域为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并从隐蔽地点实施发射,不仅生存能力强,而且可大大削弱敌方对攻击的预警能力和反应时间。此外,还可让停泊在港口的潜艇出海来显示国家决心、表达姿态。不足之处:1)由于潜艇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经常变化,从而使潜地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逊于陆基弹道导弹;2)与潜艇通信较为困难,即对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携带导弹的指挥控制不如陆基战略核力量便捷、顺畅。5
热发射和冷发射热发射,也称自力发射,是指导弹靠自身的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离开发射装置的发射方式。其基本过程是:将导弹放置在发射台上,由发控系统点燃导弹发动机装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形成向下的高速喷射流而产生向上的推力,当此推力超过导弹起飞重量和阻力时,导弹飞离发射台。在此过程中,导弹发动机产生的燃气流由导流装置排导。热发射的主要优点:1)导弹发射的动力由主发动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直接点火发射,技术非常成熟,发射可靠性高;2)发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热发射要排出大量高温高压的燃气流,燃气流核心区温度一般可达1000℃以上,不仅对发射台及导流装置烧蚀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且对周边环境也有特殊要求,如应避免引起火灾、灼伤人员等。此外,对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导弹(如地下井内的导弹),采用热发射时还需要解决排焰问题,因而往往使发射设施变得复杂并增加阵地建设的难度。5
冷发射,也称外力发射或弹射,是指依靠外力将导弹弹出发射筒到达一定高度后,导弹自身的发动机点火继续飞行的发射方式。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点燃弹射动力装置装药并使燃烧、冷却后形成的大量燃气蒸汽混合物进入发射筒压力腔蓄压;当作用于导弹底部尾罩上的推力超过导弹起飞重量时,导弹起飞、加速并弹射出筒至一定高度和速度时,发动机点火,导弹以自身的动力作程序飞行。冷发射的主要优点:1)导弹在发动机点火前便获得了一定的初速度;2)导弹装在发射筒内,能改善贮存条件;3)不需考虑燃气流对发射装置的烧蚀,冲刷问题和导流、排焰、燃气流处理等问题,因而对发射设施及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冷发射的缺点:1)必须具有发射筒,弹射动力装置、承受并传递弹射力的尾罩以及防止弹射用气体泄漏的密封装置等构件,因而发射设施结构复杂、质量较大;2)导弹被弹射出筒后还存在导弹入水(对潜地导弹而言)、尾罩分离、发动机空中点火等动作,环节多,对可靠性要求更加严格。5
倾斜发射、垂直发射和水平发射倾斜发射,是指导弹呈倾斜状态的发射,是导弹纵轴线与发射点的大地水准面之间呈一定倾角的发射方式。
倾斜发射的主要优点:1)可节约发射后导弹进行程序转弯时所需的横向操控力,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增大射程;2)导弹通常在稠密的大气层中飞行,可充分利用空气动力的作用,实现导弹的可操纵性和稳定性;3)弹道曲率较小,飞行路径、飞行时间相对较短,有利于攻击活动目标。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采用这种发射方式。
倾斜发射的主要缺点:1)发射装置较复杂。倾斜发射射前要以定向器支撑导弹,发射时导弹沿定向器导轨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脱离导轨。对中远程弹道导弹而言,其长度一般为十几米到三十几米,弹径一般为几百毫米到三米有余。可以设想,如此又长又粗的导弹,要放在一个倾斜发射装置上发射,导轨的长度自然是不能太短的,而即使这样的发射装置被制造出来,其结构重量也是相当可观的。2)发射场坪占用空间大。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又平坦又开阔的场地,中远程弹道导弹无法实现倾斜起飞;另一方面,从倾斜起飞导弹尾部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流也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安全走廊”。3)推重比要求高。这里所说的“推重比”,是指火箭发动机的地面额定推力与导弹的起飞重量之比。通常单级导弹的推重比为1.6~1.8;多级导弹第一级为1.6~1.8,第二级为1.1~1.4,第三级一般已进入真空飞行,弹道倾角也减小了,故取0.7~1.0。在推重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只要火箭发动机推力略微超过导弹的起飞重量,导弹便可腾空而起。但倾斜发射则不然,导弹的推重比要更高。如对于30°倾斜发射的导弹通常要求推重比为5左右。4)与垂直发射相比,倾斜发射的射向变换较为困难。采用垂直发射,通过转动发射台,导弹便可在±180“范围内任意改变射击方向。5
垂直发射,是指导弹呈垂直状态的发射,是导弹纵轴线与发射点的大地水准面相互垂直的一种发射方式。垂直发射的主要优点:1)发射装置结构简单而紧凑;2)在推重比较小的情况下,导弹也能正常起飞;3)导弹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间短,动力损失小;4)燃气流排导较容易,有害作用区域小,对发射场地的空间要求不高;5)可以减少发射盲区。垂直发射的主要不足是在近距离攻击活动目标时会增大导弹杀伤区的近界,影响攻击效果。此外,为使导弹在起飞阶段不更多地受重力影响而造成飞行速度损失太大,垂直飞行段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4-10秒内),这样也便于飞行控制系统控制导弹实施程序转弯。目前世界各国现役的绝大多数弹道导弹都采用垂直发射方式。5
对于机载空对地弹道导弹,一般采用水平投放发射方式,即导弹纵轴线与发射点的大地水准面平行。其基本过程是:根据需要,飞机在指定空域释放导弹;当导弹下沉一定高度后,弹上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启动;在发动机推力作用下,导弹开始加速;在飞行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导弹进行爬升,之后沿着预定弹道飞向目标。5
固定发射和机动发射固定发射,是指利用固定发射装置进行的导弹发射,可分为地面固定发射、半地下固定发射、地下固定发射和水下固定发射等。此外,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上发射导弹(姑且称之为空间固定发射)也可看成是固定发射的一种。其中,水下固定发射和空间固定发射受条约限制未予开发,地面固定发射、半地卞固定发射已被完全淘汰,只有地下固定发射仍被广泛采用。地下固定发射,就是地下井发射,是利用地下井隐蔽导弹发射准备,并完成发射全过程的一种发射方式。
地下井发射的优点:1)发射点坐标及其周围的重力加速度、目标方位、发射点与目标间的距离都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因而有利于减少导弹的瞄准定向误差,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2)地下井及其配套工程占地面积不大,井口面积只需保证导弹出井及排焰即可,因而可建得相对坚固,能够抗击一定当量和命中精度的导弹袭击。美国“民兵”3导弹地下井深24-27米,抗压强度为140-175.8千克/平方厘米。俄罗斯有些洲际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甚至达到400千克/平方厘米以上。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曾分别对抗压能力高达1750千克/平方厘米和3500千克/平方厘米的地下井设计方案进行过缩比试验。结果表明,有些井盖可以经受住3150千克/平方厘米的超压,采用拱顶结构和特种钢质内衬的井壁可经受住3850千克/平方厘米的超压。3)地下井具有良好的贮存条件和发射准备设施,可使导弹长期处于待发状态,因而具有较高的戒备率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地下井发射的不足:1)为保证导弹长期存放、技术维护、测试、发射以及防止导弹喷出的高温气流的影响等,需要有相应的设施设备,使地下并不仅成为一个很复杂的庞大系统,而且造价昂贵。2)由于位置固定,在现代侦察技术和精确打击技术条件下,地下井发射的防护问题日益突出,生存能力相对减弱。据报道,“美国专家用未加密的电脑软件对俄罗斯进行了虚拟攻击。结果显示,用高精度武器攻击最坚固的目标有很高的成功几率。即使30%的攻击失败,俄罗斯的核武库也会大部分被摧毁。在这种打击下,仅有50%的导弹发射井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5
机动发射,是指利用机动发射装置,在运动中或到某点快速定位进行的导弹发射。根据载运平台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地面(地下)、水中和空中机动发射等。地面机动发射可分为公路、越野、铁路机动发射。地下机动发射,又称浮动发射或隐蔽机动发射,是利用地下机动发射装置对导弹进行的发射。水中机动发射则可分为水面机动发射和水下机动发射两种。机动发射主要是通过经常性的、多方向、多路线、多阵地的机动来不断改变导弹武器系统所处的位置,以达成避免遭敌侦察和袭击,提高生存能力的目的。5
公路机动发射,又称有限机动发射,是指利用运输工具和机动发射装置,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或在一些预定发射点之间,沿公路机动,选择导弹发射位置,实施地面发射的一种发射方式。俄罗斯的SS-25导弹、“白杨”M导弹均可实施公路机动发射。美国的“和平卫士”(MX)导弹也曾有过公路机动部署方案。
公路机动发射的主要优点:1)公路机动发射其实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动发射,因为在进行导弹发射时发射装置通常会停下来,利用液压支架等专门设备来进行严格的水平校准,故而其兼具固定发射命中精度较高的特点。2)由于有公路网可资利用,因而对部署地域的选择余地较大,既可利用内陆腹地便于防护的优势,也可从便于隐蔽伪装的角度选择地形复杂的地区,还可延伸至战场前沿以扩大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但公路机动发射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导弹机动会受到诸如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公路上的涵洞及其它设施的通过能力的限制。二是“特定区域范围”和“预定发射点”易被侦察和摧毁,且一旦道路桥涵被破坏后武器系统无法到达预设阵地,就无法完成作战任务。5
越野机动发射,是指将导弹装在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在预定发射点或随机点进行发射准备和发射实施的发射。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武器系统均采用这种发射方式。越野机动发射除具有公路机动发射的优点外,其导弹发射车还可以在非公路或无路地区(泥泞地、松软地、沙漠、雪地等)实施越野机动和转移,因而可编配陆军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机步师(摩步师)、装甲师(坦克师)进行快速部署与机动作战,灵活性较大、适应性较强。但采用这种发射方式的导弹多为质量不太大、尺寸亦较小的中近程导弹。5
铁路机动发射,是指将导弹装在专用铁路列车上沿铁路机动、定点,在列车上进行的发射。苏联的SS-24导弹(已退出现役),起初采用地下井发射方式,后来改用铁路机动发射方式。美国的“和平卫士”MX导弹和“侏儒”导弹也曾有过铁路机动部署方案。其优点是便于实施长时间、远距离、快速机动,且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因而能极大地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发射的灵活性。但该方式也存在铁路征候明显,易遭袭击以及行进中的导弹武器系统难以隐蔽等缺点。5
空中机动发射,是指以飞机作为导弹载运平台的发射。历史上,美国曾进行过用大型运输机发射“民兵”导弹的试验,还论证过在C-5运输机上发射“和平卫士”导弹的方案。俄罗斯的“空中发射”计划始于1997年,研制之初是为了占领轻型卫星发射的国际市场。按照该项目负责人希罗博科夫当初的设想,被改装的安-124运输机将携带长30米、重100吨、载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飞至1.1万米的高空遂行导弹发射任务。其优点:1)不受道路网通行状况的限制,机动速度快,机动空域广阔;2)导弹载机本身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可为导弹提供一定的初速度,从而节省导弹的推进剂消耗。其不足:1)载机在高速飞行时,定位误差较大;2)要求飞机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5
重要参数弹道弹道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3
射程影响弹道导弹射程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弹头重量、弹上仪器设备重量、导弹的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和飞行弹道的选择等。在起飞重量确定的条件下,减轻弹头重量、采用高能火箭推进剂、高性能火箭发动机、高强度轻质结构材料和优化飞行弹道,都可有效增加导弹射程。例如减轻弹头重量。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就曾为了提高射程而将常规弹头重量减半。将多弹头变成总重量轻的单弹头也能提高射程。此外,通过精确调整优化弹道,调整导弹主动段终点关机点的位置和弹道倾角也能调整射程。6
弹头数量弹头数量并非越多越好,究竟多少合适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导弹的有效载荷,技术水平不同的导弹在同样长度、直径、发动机尺寸、发射总重量的情况下,有效载荷差别很大,多的可将几吨、少的只能将数百千克的有效载荷(弹头、飞船)送上天。显然,有效载荷越大,同样的弹头就可装得越多。
2)弹头自重:弹头(含突防、释放、末助推等系统)越重,所携带的数量越少。
3)核弹头的比威力,即同样重量下威力的大小。初期核武器比威力很低,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比威力30吨/千克,区区2万吨当量却全重6吨多,搞多弹头无从谈起;美国MX导弹弹头当量50万吨,比威力940吨/千克,每个弹头仅重70多千克。因此,核弹头设计水平越高,同样的有效投掷重量就可以多配弹头。
4)弹头当量。当量越大,弹头越重,在有效投掷重量固定的情况下,弹头数量也难以较多。
5)打击目标。如打击面目标,精度又不是太高,一般弹头数量为3,每个弹头当量又不能太小,一般数十万吨。如打击点目标,要求精度高,每个弹头当量不必太大,可多配弹头,如10枚或更多。
6)弹头总数量。美苏有大量导弹及弹头;既要攻击面目标,又要攻击点目标;既有大当量弹头,又有小当量弹头。就可采取多种组合,根据打击目标和弹头性能,选用多种不同数量弹头的多弹头导弹。对于中等核国家,导弹及弹头数量有限,打击目标有限,随着弹道导弹防御水平的提高和对突防要求的提高,一般不宜多发展多弹头,如果在助推段被拦截,导弹里的多个弹头就都将被摧毁。与其如此,不如在突防技术上多下功夫,例如导弹和弹头的反红外、反雷达、防激光等措施。6
主要特点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是:
1)导弹沿着一条预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
2)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使导弹平稳起飞上升,能缩短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 , 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导弹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
3)导弹大部分弹道处于稀薄大气层或外大气层内。因此,它采用火箭发动机,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不依赖大气层中的氧气助燃。
4)火箭发动机推力大,能串联、并联使用,可将较重的弹头投向较远的距离。
5)导弹飞行姿态的修正,用改变推力方向的方法实现。
6)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即行抛掉,最后只有弹头飞向目标。
7)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
8)导弹无弹翼,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尾翼,起飞质量和体积大,结构复杂。
9)为提高突防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
10)有的弹道导弹弹头还带有末制导系统,用于机动飞行,准确攻击目标。3
制导方式按制导系统在导弹飞行全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初制导、中制导和未制导三大类:
1)初制导主要用于弹道初始段,当导弹从发射起飞转入巡航飞行时,保证其进入预定的空域;
2)中制导的作用是使导弹在飞行弹道中段保持正确的航向和飞行姿态;
3)未制导用于飞行弹道未段,以保证导弹准确击中目标。7
按控制信号的来源和产生方式可分为四大类:自主式、遥控式、寻的式和复合式:
1)自主式制导系统包括程序控制、惯性制导、天文导航、惯性、多普勒导航、惯性、天文导航和惯性、地形匹配等制导方式,主要应用干洲际弹道导弹和攻击面状目标的巡航导弹等。
2)摇控制导系统主要包括指令制导、驾束制导、无线电导航、有线指令制导和卫星定位制导等。其中,指令制导中包括目视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电视指令制导;驾束制导中包括雷达波束制导和激光制导;无线电导航系统中包括双曲线导航和多普勒导航。
3)寻的制导系统主要包括: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三种。主动式寻的有雷达和声纳两种;半主动式寻的有雷达和激光两种;被动寻的有雷达、红外、声学和光学四种。
4)复合制导系统有串联式、并联式和串、并联式三种。串联式有自主十寻的制导、自主半遥控制导、遥控十寻的制导、自主十遥控个寻的制导。并联式有主动十被动寻的、主动十半主动寻的、半主动十被动寻的。遥控卡寻的制导。串、并联式有自主十半主动或被动寻的、遥控个半主动或被动寻的、自主十主动或半主动寻的、遥控十主动或半主动寻的等。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由美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掌管的核心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体系的基石,主要包括爱国者PAC-3、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或称萨德)和海军全战区防御等四大系统。8
爱国者PAC-3系统PAC-3是爱国者系统的最新型号。爱国者系统因在海湾战争中表现突出而闻名。PAC-3系统将于2001年完全升级为低层弹道导弹防御(BMD)体系,其任务是为部队和固定设施提供保护,抵御近、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固定翼或旋转翼飞机等的攻击。在设计上,要求PAC-3便于在世界各地部署和能用C-17或C-5飞机运输。PAC-3由3种配置组成,均为升级产品。为了尽快给部队提供导弹防御手段,两种原始的配置已于1995-1996年期间部署。第3种配置于2001年实施部署。其最终配置将全部采用改型系统部件。升级后的地面雷达在其多功能、低空、威胁探测与识别等能力方面均得到提高。目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新型的PAC-3导弹采用猛烈撞击的方式将其摧毁,这就是所谓稠密大气层撞击杀伤截击。PAC-3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比早期产品有了更好的改进,互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PAC-3的发射装置主要由地面雷达设备、截击控制站和8部导弹发射设备组成。8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海军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是美国舰队的支柱,其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则以此为基础。这些舰只稍作改进便可承担弹道导弹防御任务。改进工作包括舰载AN/SPY-1雷达、宙斯盾战斗系统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等的升级。SM-2 BLOCK 4导弹将优化其反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性能,包括增加红外导引头以提高截击精度。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后,战区指挥人员增强了防御再入大气层段的近、中程战区弹道导弹(TBM)的能力。承担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任务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无需额外增加人马,海军已就地拥有训练和后勤基础设施。8
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系统具有若干优势:可驻守在陆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部队不易部署的潜在危机“热点”附近海域;装备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舰只可在国际水域作业,因此系统部署无需通过外国政府的安全批准;舰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系统可以大力减少空运和海运设备。8
萨德系统萨德系统是(THAA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体系的地基高层防御部分,比低层系统拦截的高度高,距离远,既能在大气层内又能在大气层外撞击杀伤截击。由于拦截距离较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保证充足的作战空间来截获目标,同时可对截击成功与否作出评估,以至必要时发射第二枚导弹。萨德几乎可以对战区弹道导弹威胁实施全线拦击。远距离截击时,可将大规模毁灭性弹头对地面上的破坏效果降至最低,截击后的碎片也不至散落在部队头上。因此,萨德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萨德系统组成包括:地基X波段雷达,萨德发射装置,萨德导弹(助推器和杀伤飞行器),BM/C3I(战斗管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8
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NTW)于1996年成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被定为“预定重大防御采购计划”(Pre-MDAP)。同海军区域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一样,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计划将继续对宙斯盾舰和标准导弹进行改进,提高导弹在上升段、中段和下降段的外大气层拦截能力。将加大宙斯盾武器系统的作战空间,满足远程拦截器的需要。8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泮斌峰 - 副教授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