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头黄芩(学名: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enk.)唇形科黄芩属植物。根茎斜行或近直伸,节上生须根。茎直立,高12-36厘米,四棱形,基部粗1-2毫米,常带紫色,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或几无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分枝。
别名并头黄芩又名头巾草、山麻子1。
形态特征根茎斜行或近直伸,节上生须根。茎直立,高12-36厘米,四棱形,基部粗1-2毫米,常带紫色,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或几无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分枝。叶具很短的柄或近无柄,柄长1-3毫米,腹凹背凸,被小柔毛;叶片三角状狭卵形,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长1.5-3.8厘米,宽0.4-1.4厘米,先端大多钝,稀微尖,基部浅心形,近截形,边缘大多具浅锐牙齿,稀生少数不明显的波状齿,极少近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较淡,沿中脉及侧脉疏被小柔毛,有时几无毛,具多数凹点,有时有不具凹点,侧脉约3对,上面凹陷,下面明显凸起。花单生于茎上部的叶腋内,偏向一侧;花梗长2-4毫米,被短柔毛,近基部有一对长约1毫米的针状小苞片。花萼开花时长3-4毫米,被短柔毛及缘毛,盾片高约1毫米,果时花萼长4.5毫米,盾片高2毫米。花冠蓝紫色,长2-2.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基部浅囊状膝曲,宽约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6.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圆状卵圆形,先端微缺,最宽处7毫米,2侧裂片卵圆形,先端微缺,宽2.5毫米。雄蕊4,均内藏,前对较长,具能育半药,退化半药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髯毛;花丝扁平,前对内侧后对两侧下部被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裂片等大。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1.5毫米,径1毫米,具瘤状突起,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6-8月,果期8-9月2。
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草地或湿草甸。
分布范围产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生于草地或湿草甸,海拔2100米以下。苏联,蒙古,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2。
微柔毛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沿棱上被有较密的上曲微柔毛;叶上面疏被但在下面除脉外亦被有紧贴微柔毛。
产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及山西;生于山地草坡上或湿草甸上,海拔1400米以下。模式标本采自黑龙江2。
雾灵山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上部及叶上面毛被较密,且系具节长伏毛。
产河北(兴隆、承德)及山西(霍县);见于落叶林下,海拔1500-1650米。模式标本采自河北雾灵山。
喜沙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只在棱上疏被倒向微柔毛;叶披针状线形至线形,长1.4-4厘米,宽2-6毫米,先端极钝,极全缘或具少数远离的小圆齿,上面无毛,下面只在脉上疏被微柔毛,密生凹点。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陕西;见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砂地上。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2。
多毛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密被上曲的短柔毛,尤其在棱及茎上部为甚;叶两面密被紧贴的短柔毛;花萼及花冠的毛被密集,密被短柔毛,有时混生腺毛。
产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山西西部,以及河南西部;生于山地草坡或松林下,海拔1475-19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洮河一带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