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印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印鱼(remora亦作sharksucker或suckerfish),亦称䲟鱼或印颈鱼,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新辐鳍亚纲,鲈形目,䲟亚目,鮣科,䲟属海洋鱼类的一种。它以能吸附在鲨鱼或其他海生动物或远洋船体上遨游而闻名。印鱼体细长,色深,生活于全世界较暖水域。摄食寄主的食物残渣,在某些情况下像清洁夫一样,吃其载送者体外的寄生物。

简介在热带和温带的海洋里有一种鱼,这种鱼性情懒惰、体形瘦长,身长大约1米,头颈部长着一个椭圆形的大吸盘,形状很像图章,所以叫“印鱼”o

就是因为有了大吸盘,它们才能够贴在鲸、鲨、海龟以及其他大型鱼类身上遨游四海。吸盘里长有一道道肉褶,一贴住其他动物,肉褶间的水就被挤出去,这样会产生极大的吸附力,可以使印鱼牢牢地吸在“主人”身上。

渔民们就利用印鱼的这个特点来“以鱼捕鱼”。他们挑选出较大的印鱼,在每一条印鱼的尾巴上都拴上长绳。渔民出海捕鱼时,一看到海面上有鲨鱼、金枪鱼出现,他们就赶紧把印鱼投入海中,等印鱼吸在鲨鱼、金枪鱼身上后再慢慢收起长绳,就能将鲨鱼、金枪鱼捕获了1。

外形特征(Perciformes)(Echeneidae)8∼10种海鱼的统称,以能吸附在鲨鱼或其他海生动物或远洋船体上遨游而闻名。依靠头顶上扁平的卵圆形吸盘吸附,吸盘似从背鳍鳍棘部分转化而来,形成数目不等的成对横板。印鱼体细长,色深,生活于全世界较暖水域。摄食「寄主」的食物残渣,在某些情况下像清洁夫一样,吃其「载送者」体外的寄生物。

分布范围印(鱼字旁)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海洋里,我国南海也有它的踪迹。印鱼有两个背鳍,第一只背鳍已经演变为一个椭圆形的吸盘。这个吸盘很奇特,它长在印鱼的头顶上,吸盘的中间有一条纵线。纵线把吸盘分成左右两个部分。每一边都有22到24对排列整齐的软骨板。吸盘的周边有一圈薄而有弹性的皮膜。这样,印鱼就可以附着在鲨鱼、海龟甚至轮船的腹面,做长途旅行了。印鱼是如何吸附在海龟和鲨鱼身上的呢?原来,每当印鱼看到大海龟和大鲨鱼路过身边,就立刻游上前去。把身体紧紧地贴在它们的身上。然后,立即将皮膜和软骨板竖起来。这样吸盘中的水就被挤出去了。这时,吸盘中成为一个真空的部分。靠着吸盘外部海水的巨大压力。印鱼就牢牢地固定住了。有人曾经测定过,一条60厘米的印鱼,竟然经得起10千克的拉力。渔民们利用印鱼的这一习性,就利用这一特点为自己服务。他们在捉到的印鱼尾鳍上打孔,用尼龙绳穿透,系牢。然后把它放回海里。一旦印鱼遇到大海龟,就回吸附上去。这时渔民就会毫不费力地捉到猎物。一般的,只要放出两到三只印鱼,就会捕获一只大海龟。科学家们从印鱼吸盘的原理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打捞沉船的"人造吸盘"。在打捞沉船时,只要将"人造吸盘"贴在打捞物品上,然后用起重机将沉船提出水面。印鱼以长在头上椭圆形的吸盘粘在别的动物的腹部而生活。吸盘是第一背鳍变化而来,其力量可拉数十公斤的东西。吸盘会贴在平直的地方造成真空状态,然后把排列在吸盘上的许多板状体竖立起来,逐渐加强真空的状态,“这些板状体上长有细小的刺,它的作用是防止从寄主身上滑下来。平常分布在热带海域,但也会跟着寄主的移动而到寒冷的海域。

习性印鱼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借头顶的吸盘构造,经常贴附在大型鱼类身上四处遨游,是一种喜欢“搭便车”的特殊鱼类;形状像橡皮章的吸盘,是由第一背鳍特化形成的,鳍条由盘中央向两侧分裂,呈羽状排列,整个吸盘自上颚延长到胸鳍上方。

印鱼体型为一个细长的纺锤,最大的长印鱼,体长1米左右。印鱼通常吸附在沙鱼等鲛类的大鱼身上,海龟、海豚或船壁上也是它栖息的地方;小印鱼比较喜欢吸附在剑鱼或鲔鱼身上。

被印鱼吸附的鱼,无法摆脱印鱼;印鱼自己想离开时,只要向前游动就可脱离大鱼,这种附在其他鱼身上的行为,鱼类学家认为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行为,印鱼为了行动方便“搭便车”,它也帮被吸附的鱼清除了身上的寄生虫。

大西洋中的印鱼,在6、7月产卵,地中海的印鱼在8、9月产卵,小鱼孵化后,长到约3.8厘米时,就可以利用吸盘吸附在其他物体表面。印鱼在搭便车途中,发现有可以吃的小鱼,就会游离被吸附的大鱼,自己设法摄食2。

常见的印鱼比较常见的印鱼有长印鱼、白短印鱼和短鳍印鱼,菱印鱼、短灞 印鱼和澳洲印鱼比较少见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