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华倒刺鲃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1871),是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的一种鱼类,俗称:长江老品种青鱼,倒刺青。区别于鲤鱼、草鱼、青鱼,其体长而侧扁,背鳍肉里长有一根锋利的倒刺,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

中华倒刺鲃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土著鱼类之一,喜水质清澈的急流河滩处生活。

简介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是底层鱼类。冬季,中华倒刺鲃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七月以前是由干流进人支流的时期,八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于流的时期。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幼鱼则以甲壳动物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摄食强度最大,一般肠管充塞度均为4~5级,生殖季节也继续摄食,但摄食强度减弱,肠管充塞度都在4级以下。

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华倒刺鲃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在自然环境下,中华倒刺鲃1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江河、溪流中,因而在养殖池里要尽量创造适合其生长的生态环境。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5尾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9.22%,粗脂肪质量分数1.96%,水分质量分数77.0%,灰分质量分数1.6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0.18%。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3.61%(质量分数,干样),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是32.26%,占氨基酸总量的43.83%;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中华倒刺鲃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1.34,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4.22%(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0.87%、3.08%,比其他经济鱼类均高,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中华倒刺鲃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保健作用。

形态特征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人工繁育中华倒刺鲍是一种河道型底层生活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山地河流当中,白天多生活于湾沱和深潭之中,夜间到生长水草及水生藻类的岸边浅水地带觅食;为杂食性鱼类,其食性较广,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及淡水壳菜为食;在其食物组成巾以水生维管植物及丝状绿藻为主,其次为底栖软体动物和水蚯蚓,其食性通常随环境的改变和食物的多寡而发生变化;通常在3龄、雌鱼4龄达到性成熟,成熟鱼体体重一般在lkg(雄鱼)到1.8kg(雌鱼)以上;成熟亲鱼体型差异不明显,但有较为明显的副性征,尤其是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大量的珠星出现。另外,雌雄发育具有不同步的现象。中华倒刺鲤属浅滩产微黏性卵的类型,其卵金黄色,卵径1.8~2. Omm,鱼卵常常随着水体环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黏性或漂流性;其产卵期较长,通常在嘉陵江及其分支河流中华倒刺鲤3月就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6月中旬结束,产卵高峰期是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中华倒刺钯属分批产卵类型,通常不会一次产完,每次产出一部分成熟鱼卵,10~15d后再次产卵,直到卵粒完全产出;产卵季节中华倒刺鲍具有短距离洄游习性,一般到所生活河流上游的浅滩和激流地带集群产卵于砾石堆缝或水草当中,随水流或黏附于石砾表面孵化;中华倒刺鲤怀卵量和产卵量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所不同,初次性成熟的亲鱼怀卵量少,一般为2万~2.5万粒,初次产卵2000—5000粒,5—8龄鱼怀卵量可达到8万粒以上,一次产卵量可达到3万粒以上。受精卵在水温20℃以上即可正常发育,孵化时间一般为40—45h2。

生活习性生活于大水面的大江大河,人工养殖已获得成功3。

种群状况常见的经济鱼类3。

地理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广泛分布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