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功能性灭绝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功能性灭绝是指该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其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

简介“功能性灭绝”是从物种种群功能层面对物种生存状况所下的一个定义。相对于基于数量概念的物种“灭绝”定义,这个定义的判断标准更容易掌握,对物种生存状况的判断也更为客观。

功能性灭绝是物种灭绝的先兆,如不及时抢救,该物种的灭绝危在旦夕。有时也可以理解为功能性灭绝就意味着物种很可能灭绝。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物种非常多,除了华南虎,还有白鳍豚、斑鳖等等。

2019年6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该说法引起极大争议。

层面含义“功能性灭绝”是对生物生存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描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十分容易走向灭绝。

科学考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灭绝”做了严格的定义:当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时才可以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可见“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所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于判断物种灭绝的标准又作了进一步说明:当在某一物种的全部历史分布区域内进行了系列的彻底考察后没有能够发现一个个体时就可以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并且规定考察应该涵盖该物种所有已知或可能的栖息地、采用适当的时间频次(每天、每个季节或每年一次),并且历次考察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应该超过这个物种一个生命周期1。

相关事件华南虎野外灭绝华南虎,又称为“中国虎”,是世界9个虎亚种(现存6个亚种)之中唯一一个仅分布在中国的亚种。目前,有的科学家推测华南虎野生数量低于20只,处在灭绝边缘。而曾经在我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最有可能存在华南虎的地区从事过野外考察的一批中外科学家则认为,华南虎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了。华南虎在野外是否已彻底灭绝,现在任何一个机构和个人都不敢明确地给出结论,并且现阶段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华南虎已经属于“功能性灭绝”。

国际上,最权威的濒危动植物研究和保护组织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其下有一个专门委员会——物种生存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组织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学家和保护学家修订一次《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并将动植物的保护级别分为9个层次: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以及数据缺乏和未予评估。目前,虎这一物种被评估为“濒危级”,虎的华南亚种(即华南虎)暂定为“极危级”,并在说明中指出“野外可能灭绝”。

为什么许多保护学家认为华南虎在野外已经灭绝了呢?第一,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没有任何官方或生物学家见到过华南虎;第二,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组织过中外科学家进行规模较大的考察活动,涉及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十余个自然保护区,后来又扩大到浙江、江西等省,并使用红外摄像技术,仍然没有找到能够证实华南虎存在的确切证据;第三,我国华南地区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人类活动干扰大,生态系统不健康,缺乏华南虎所需要的足够食物和栖息地。

栖息地是华南虎存在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如果这个地区连一大片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都没有的话,就很难说这里会有老虎存在。我们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在旅游地点或者风景名胜区看到老虎,从中国目前的现状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老虎是大型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和营养金字塔的顶端,它是否存在,还要取决于供养它的食物——大型有蹄动物如鹿、野猪、野羊等动物是否足够丰富。从目前看,这样的栖息地在我国也极为匮乏。

白鳍豚世界上只有长江和亚马逊河生存着白鳍豚和江豚两种鲸类动物。200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美国、瑞士、德国等6国科学家,采用世界一流技术对长江干流进行调查,却没有发现白鳍豚。专家们认为,长江白鳍豚可能出现了“功能性灭绝”。这一消息发布后,美国《时代周刊》把长江白鳍豚的灭绝评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四,成为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而且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灭亡的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80年代早期,长江白鳍豚有400头左右。2006年以前,长江白鳍豚曾在长江九江段八里江水域出现过,为何现在出现“功能性灭绝”呢?有关专家认为,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江湖阻隔等原因,导致长江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少。同时,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另外,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都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

云南闭壳龟云南闭壳龟发现于1906年,除1906年及1946年在昆明及东川采到标本外,之后的40多年中都未曾发现其身影。在2004年后,曾发现了一雌一雄两只活体,目前已生育了三只后代。在2009年,云南科考时发现了三雌一雄成体,之后在人工养殖下繁育了下一代。由于目前数量极为稀少,1996年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中将其评定为功能性灭绝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