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阿拉伯半岛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文: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位于亚洲,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

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 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常年受副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半岛沿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近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21世纪阿拉伯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兰教徒前往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

简介半岛南靠阿拉伯海,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北面以阿拉伯河口---亚喀巴湾顶端为界,与亚洲大陆主体部分相连,位于印度洋板块。半岛南北长约2240千米,东西宽约1200-1900千米,总面积达32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最大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按国土的大小依次为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人口约3213.8万(1990年)。沙特阿拉伯的领土占了半岛的75%。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该区有七个无流国。农耕时只能用地下水。炎热干燥的气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半岛南部的鲁卜哈里沙漠达65万平方千米。

半岛上农产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业为生,多数放养骆驼。当地出产的阿拉伯马和阿拉伯骆驼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岛及附近的海湾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岛上许多国家都以此为经济支柱。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石油工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被称为“石油王国”。

自然地理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东临海湾及阿曼湾,西傍红海,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西北界叙利亚沙漠,北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并称亚洲三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也门高地外,仅在西南和东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贾兹山脉高1500米,山峰多为死火山锥,最高峰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中部为广阔的沙漠,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约占半岛面积的40%,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鲁卜哈利沙漠为最大,面积65万平方千米。

阿拉伯半岛紧接亚非两洲,地属交通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半岛西南的也门曾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枢纽。半岛两侧的红海和海湾,连通埃及和肥沃新月地带,形成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的天然走廊。1

地质风貌大约在一千多万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以后发生了地壳大变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陆地中间陷落成为红海。红海把亚非大陆分开,东边的一块土地成了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主要由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和地盾以东的沉积区两大地貌区组成。沉积区从地盾向东北、东和东南方向沉陷,进入包括伊拉克南部、波斯湾和鲁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东部在内的大盆地。地盾的东部边缘从红海向北伸出的亚喀巴(Aqaba)湾的顶端向东弯曲,在横穿半岛的中途点折向西南和正南,直至也门高地。2

沙漠内夫得沙漠

为阿拉伯半岛的第二大沙漠,位于内志的最北端,刚好处在地盾之外,面积约64750平方千米。其范围几乎西至绿洲城市泰马(Tayma),北抵焦夫(Al-Jawf)和塞卡凯(Sakakah),南达哈伊勒(Hail)。

代赫纳沙漠

将内志同阿拉伯半岛东部分开的代赫纳沙漠(Ad-Dahna)带是一条流沙河,从内夫得沙漠缓慢流向鲁卜哈利沙漠,全长超过1287千米,其宽度一般不超过80千米。沙地常带红色,外形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中段,平行排列的长沙脊高约46米,而有些沙丘的高度为沙脊的3倍。代赫纳沙漠在春、冬两季可供放牧。

鲁卜哈利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纯沙沙漠,面积估计约为64.75万平方千米。当地为数不多的贝都因(Bedouin)游牧人平常不称它为鲁卜哈利沙漠,而简单地称作赖姆莱(Ar-Ramlah,意为“沙”)。

鲁卜哈利沙漠的有些地区干旱可长达10余年之久,而另外一些地区有时发生雷雨或夏季溽暑。最大的沙丘在沙漠的最东部,高度可达244米以上,沙脊长达48多千米,它们之间的低处通常为盐沼。

鲁卜哈利沙漠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不过南面同阿曼、东南同也门的边界尚存在争议。1974年沙特阿拉伯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就东部有争议的边界达成协议。

气候半岛地处北纬13°-20°,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热带荒漠气候,气候干热,大陆性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区冬季因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年降水可达200毫米左右,也门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可达500-1000毫米。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整个半岛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如半岛南端的亚丁,年平均气温为28.9℃,7月为32.5℃,1月为25.4℃,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半岛绝对最高气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岛气温年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达20℃左右。

生物骆驼一直是阿拉伯人从事游牧生活的主要牲畜,没有骆驼贝都因人就不可能远离人类饮用水的水源,靠饮用骆驼的乳汁可深入沙漠达数月之久。骆驼能为人们提供肉食、衣服、燃料(粪便)、运输以及作为驮水和拉犁的畜力。骆驼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已大部分被四轮驱动车所取代,主要作为家畜饲养。

阿拉伯半岛周围的海域内生产鲭、石斑鱼、金枪鱼、鲷及其他食用鱼,此外还有虾类。南部沿岸的近海有大量的鲨鱼和沙丁鱼。鲸偶尔也进入波斯湾。

除了海拔很高的地区和佐法尔外,几乎到处都生长海枣,在佐法尔的沿岸地区则生长椰子树。主要谷物为小麦、高粱、大麦和小米。稻米、小麦用作口粮,但本地很少种植。少数地方如亚丁附近的艾卜扬(Abyan)适于种植棉花。同蔬菜相比,一般阿拉伯人更喜欢吃水果,尤其喜欢吃西瓜、石榴和枣子,布赖米(Al-Buraymi)以产芒果著名,阿拉伯也生产无花果、葡萄、香蕉、仙人果和其他水果,各绿洲还盛产枸橼和爪哇扁桃。

半岛上树木很少。西南高地上的一丛丛的桧树有点像真正的树林。常常成排地种植耐旱的怪柳以阻止流沙侵蚀。统称“亥姆”(hamd)的各种树的树叶含有足够的盐分,可满足骆驼对盐的需要。多年生坚韧植物同受春、冬两季雨水滋润的一年生柔嫩植物一样,对人类生存都很重要。

资源石油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阿拉伯半岛上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波斯湾沿岸盛产石油,有世界油海之称。

除也门的矿床外,阿拉伯油田与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处在同一个巨大的冲积盆地内。虽然伊朗于1908年已发现石油,但直到1932年才在盆地的阿拉伯一侧---巴林发现第一个油田。此后在阿拉伯半岛东部开始广泛勘探,并很快深入到内陆地区。1938年在沙特阿拉伯、1940年在科威特和卡塔尔、1953年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中立地带的大陆内、1960年在阿布达比(Abu Dhabi)大陆、1964年在阿曼、1983年在南也门、1984年在北也门相继发现石油;1951年在沙特阿拉伯波斯湾近海、1958年在阿布达比近海、1960年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中立地带近海又发现石油。

阿拉伯国家正努力使经济多样化,虽然丰富的石油对经济多样化的进展是一个不利因素。在汉志北部和内志已发现铁矿。其他资源有重晶石、石膏、盐、制水泥用的石灰、制砖和陶器用的黏土、制玻璃用的石英砂和页岩、大理石和建筑用石料等,有些已在开发中。

许多世纪以来波斯湾的牡蛎养殖场生产某些世界最好的珍珠,采珠曾一度是致富和有利可图的职业。巴林是采珠业的主要中心。

主要城市麦加麦加位于西部山区,群山环抱,炎热少雨,难于种植。但它是半岛有名的古城,是阿拉伯半岛的宗教中心和商业中心。先知穆罕默德就诞生在该城。该城后来成了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圣地。

麦地那麦地那位于麦加北面,正处在联系也门与叙利亚的大道上。麦地那是个肥沃的绿洲,宜于种植。麦地那原名叶斯里布,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那里以后,始称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麦地那是穆斯林的第一个首都,穆罕默德及其以后的三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的中央政府都设在这里。麦地那是穆罕默德的母亲艾米娜的诞生地。穆罕默德及其父亲阿卜杜拉和部分弟子的坟墓也在那里。麦地那是仅次于麦加的伊斯兰教的第二个圣地。

塔伊夫塔伊夫位于麦加东南。蒙昧时代(指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塔伊夫与麦加齐名,称为“两镇”。塔伊夫原名瓦志,后在其周围修了一道围墙,故称塔伊夫。塔伊夫水源丰沛,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出产谷物和水果。

萨那萨那是位于也门的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多名胜古迹,有“阿拉伯明珠”之称。伊斯兰教产生之前,这个城市叫“艾扎勒”。萨那海拔2300米,群山环抱。这里雨量充足,气候宜人,美丽富饶。

迪拜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波斯湾沿岸。自从上世纪70年代阿联酋独立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迪拜领导人以其高瞻远瞩的规划和良好的经济政策,使迪拜迅速发展成了以旅游、转口贸易、房地产、金融等产业为支柱的国际大都市。世界最高摩天大楼、最大购物城、最大的人工岛、最豪华的酒店、最大的室内滑雪场等,以及非常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合谐程度,使迪拜的知名度一跃而起。在迪拜,生活着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使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更加焕发出光彩。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

居民“阿拉伯人”通常是指生活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意为游牧人),但有时也指定居者。就人种说,阿拉伯人属于地中海的地方种族,是高加索地理人种的一个子群。据传说,阿拉伯人南方祖先夸坦(Qahtan)的后代称为“真”阿拉伯人或“纯”阿拉伯人(al-Arab al-Aribah);阿拉伯人北方祖先阿德南(Adnan)的后代称为“归化”的阿拉伯人。3

有一个可能源于圣经的传说,曾讲到阿德南,也许还有夸坦,是亚伯拉罕之子伊斯梅尔(Ismail)的后代。这两-抗,随着穆斯林对外征服,对抗也扩大到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1950年代,“北”阿拉伯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赛义德派(Zaydis)的伊玛目们被称为“阿德南人”,这种对抗甚至在北也门再次发生。

自古以来在定居居民(al-hadar),同称为贝都因的游牧部落或放牧部落之间存在着对立,虽然在定居部落中也有一部分人过着游牧生活。在也门,阿拉伯半岛西南角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该半岛1/3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居民同大部分居住在村庄的武装部落(qabilis)之间也存在着敌对情绪。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定居部落经常担心北方沙漠贝都因人的袭击;除非贿以重金或武装护送,前往圣城的朝觐队甚至也受到他们的攻击和掠夺。不过现代武器和飞机可用来发现沙漠中或深山隐僻处的部落人,使情况有所改善。每一个部落经常同另一个部落处在战争或休战状态,只有在保护下才能进入另一个部落的领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现代沙特阿拉伯的奠基人伊本·绍德(Ibn Saud)开始建立贝都因人的军事、农业移民区、称为希吉拉(hijrah),鼓励他们放弃游牧生活,约旦和科威特等国也实行旨在使贝都因人定居的计划。

宗教21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基本处于伊斯兰教的范围内。7世纪前的阿拉伯人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人接触到拜火教和犹太教的思想。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幼时根据阿拉伯人习俗母亲将他送到贝都因部落中抚养以学会坚忍的生活态度。4

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伽百利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安拉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5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是阿拉伯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半岛居民将一些自然现象,作为崇拜对象,并依其依赖程度而赋予不同神的权利,于是逐渐形成多神教。阿拉伯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然崇拜。阿拉伯人崇拜日月星辰。农业区的居民以农耕为主,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故崇拜太阳,有所谓太阳神;沙漠中的游牧民则感觉到白天烈日当空,大地干涸,酷热难忍;而夜晚月光柔和,清爽凉快,而且能使牧草着露生长,因此,人们又崇拜月亮;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东西难辨,容易迷路,灿烂的群星却能给人指引方向,因而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崇敬。在一部分居民中占星术非常流行;在干旱少雨的沙漠里面,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生机与活力,所以万物借此而滋润,水就成了他们的“救星”。凡此种种,凡是人们认为神秘而奇特的东西,都成了他们的崇拜对象。

(2)偶像崇拜。在阿拉伯人当中,偶像崇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各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和崇拜仪式。位于麦加的克尔白(天房)内约有360尊各氏族部落崇拜的偶像。其中最大的偶像为胡伯勒神像,用红玛瑙石雕刻成人像。像前放着神签,占卜者用来判断吉凶祸福。

(3)动植物崇拜。也许在远古时代的某一个阶段,野生动植物,是阿拉伯人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于是产生了动植物崇拜。克尔白(天房)周围有不少阿拉伯人崇拜的神树。麦加东南纳赫拉地方的三棵大树,被奉为欧扎神的圣所,人们向其顶礼膜拜,供献祭品。当时的人们中还有动物崇拜的痕迹。

犹太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认为造物主只有一个(犹太教称耶和华;基督教称上帝;伊斯兰教称安拉),所以统称世界三大一神教。而且这三个宗教都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三者道统一致,一脉相承。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

犹太教对阿拉伯人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所罗门(阿拉伯语叫苏莱曼)时代,那时,阿拉伯人就开始接触了犹太教。公元70年,罗马皇帝韦帕芗命儿子第度镇压巴勒斯坦犹太人起义,摧毁耶路撒冷,屠杀居民,犹太人背井离乡,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人逃入阿拉伯半岛。有的居住在也门的纳季兰地区,有的居住在希贾兹(汉志)的叶斯里布(后称麦地那)和海巴尔等地,他们占据了绿洲良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同时还垄断了当地的集市和金属制品贸易,在经济上占优势。

在半岛南部,犹太教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希木叶尔王室改奉犹太教为国教,对当地的基督教社团加以迫害,结果两教信徒之间发生仇杀。这个希木叶尔王朝的末代王祖努瓦斯对基督教人进行血腥屠杀,当时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国王借口为了保护基督教而进行干涉,并于公元570年进攻麦加,因埃塞俄比亚人拥有庞大的象军,来势迅猛,故称这一战为“象战”,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象军全部覆没。

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它对阿拉伯人的影响,就广义的阿拉伯半岛而言,几乎与其自身的历史一样古老。据传,基督教早期的圣徒保罗曾在沙漠的阿拉伯人中间住了3年。几个世纪以后,司匕部边境的加萨尼王朝和莱赫米王朝(两个王朝都在公元4世纪前后建立)先后改奉基督教的一性论派(雅各派)和聂斯脱利派(景教),从而对半岛内部特别是北部游牧部落产生影响。受基督教迫害的教士,在内地传播各种异端教义。6世纪初,纳季兰成了基督教的重要据点。纳季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纳季兰的基督徒在欧麦尔任哈里发时代,迁徙到伊拉克一带。在希贾兹,基督徒主要是一些小商小贩、屠夫和奴隶,还有各种异端的修士。由于阿拉伯商队与北部基督教地区(如叙利亚)频繁往来,基督教的修士经常在集市上布道,阿拉伯人对基督教的教义多少有些了解。但是那时候,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互相攻击,互相敌视,让人无所适从。

拜火教和摩尼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为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它主张世界上有善恶两种力量(善恶二元论),在不断地斗争,二者都具有创造能力。“善”代表光明,它创造一切善良、美好有益的东西,如光亮、真理、秩序……;“恶”代表“黑暗”,它创造一切有害、邪恶的东西,如阴暗、猛兽、毒虫……。此教称善神为爱护拉,称恶神为阿赫利曼,认为人类是善神造化的。该教特别崇拜火,认为火象征着善和光明,拜火教由此得名。该教主要流行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巴林地区。

摩尼教教义与拜火教教义颇为相似,认为宇宙是由光明与黑暗两种元素构成的;“善”产生光明;“恶”产生黑暗。但摩尼教与拜火教在教义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前者认为宇宙间的善恶混淆不清,主张清净廉洁修行绝世;后者认为,善必胜于恶,提倡耕耘延嗣。因此,摩尼教在半岛上得不到统治者赏识,发展缓慢,教徒人数也不多。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徐浩杰 - 博士 -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