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是一种病菌,可导致隐球菌病。媒介一般为干的鸽子粪,鲜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告。尚无特效药,一般进行对症处理。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隐球菌病被认为是一种艾滋病定义性机会性感染。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隐球菌病可表现为自限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进行性播散性隐球菌病多发生在免疫抑制者中。
简介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引起的肺部或播散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引起肺炎和脑膜炎,也引起皮肤、骨骼或内脏器官感染。临床上结合临床表现以及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再通过真菌培养或组织染色加以确认。临床上治疗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和氟胞嘧啶1。
致病性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抑制吞噬、诱使动物免疫无反应性、降低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新生隐球菌可在土壤、鸟粪、尤其是鸽粪中大量存在,也可存在于人体的体表、口腔及粪便中,可侵犯人和动物引起的隐球菌病。多数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是机会致病菌。人由呼吸道吸入后引起感染,初感染灶多为肺部。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但从肺部可播散至全身其他部位。播散病灶可发生在各个脏器,皮肤、粘膜、淋巴结、骨、内脏等均可受累,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脑及脑膜的隐球菌病预后不良,如不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由于隐球菌为真菌,可用相差显微法寻找病原体。
1、病原体检查
①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简便、可靠的方法,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取所需检查的新鲜标本,如脑脊液、痰液、病灶组织或渗液等,置于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盖玻片,在显微镜暗视野下找隐球菌,可见圆形菌体,外轴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反复多次查找阳性率高,脑脊液应离心后取沉淀涂片。
②真菌培养:取标本少许置于沙氏培养基中,在室温或37℃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
2、血清学检查
由于病人血清中可测到的抗体不多,因此检测抗体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仅作辅导诊断。通常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以乳胶凝集试验灵感而特异,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
3、系统性用药治疗原发病
(1)氟康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首选药物。首剂400mg/日,以后视病情200~400mg/日静点,一般需用药6~8周以上。
(2)伊曲康唑:200~400mg/日口服。2个月以上。
(3)二性霉素B:过去一直为该病的首选药物。用量为每日0.1~1mg/kg,从0.1mg/kg/日开始,渐递增至0.6~1mg/kg/日,总量可达1.5~3g,每日增加2.5~5mg,儿童每日增加1~2。疗程为2~4个月。本药还可用于鞘内注射。肺部病变可用0.125%的溶液雾化吸入。
(4)5-FC:常与二性霉素B或咪唑类联合用药。每日50~150mg/kg,分3~4口服次。一般对症治疗:如降低颅内压,减轻颅内水肿,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加强支持疗法。
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应立即开始给予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同时积极处理患者的颅高压,抗真菌治疗一般要求联合用药,力争使脑脊液培养在2周内转阴;隐球菌肺炎在部分患者中具有自限性,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其他播散性隐球菌感染一般要求全身给予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复合制剂、三唑类以及氟胞嘧啶1。
新生隐球菌新生隐球菌含新生变种和格鲁变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侵犯免疫受损尤其是细胞免疫受损者(如AIDS患者),不仅鸽粪中常可分离,在桉树、土壤、室内灰尘、家畜(猫、牛、山羊等)的排泄物中都曾成功分离出。世界范围内,90%的临床新生隐球菌和超过99%的AIDS患者并发的新生隐球菌感染皆由格鲁比变种引起,该菌自然界中常可在鸽粪中分离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