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鼠兔,拉丁名为Ochotona huangensis (Matschie),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1
形态特征外形属小型鼠兔,体形易与藏鼠兔等相混淆。耳壳通常较小,耳长平均为19.38mm±1.611mm。趾垫小而裸露,呈土黄色。1
毛色唇上部棕色或褐色。头顶及两颊土黄色或褐色。耳前毛稀,橘黄色或黄色,耳内有很稀的白色绒毛,耳内及耳背褐色,耳缘具白边,两耳后的颈背具黄白色披肩。背部沙棕褐色或褐黄棕色,体侧浅灰或土黄色,颏、喉部为白色,体腹面白色或中部带有浅黄色条纹。足背浅黄灰色或污白色染土黄色调;后足踱部具烟褐色长毛,前足掌色淡,为浅褐色。1
头骨脑颅扁平而肥宽,脑颅后部向后突出呈拱形,鼻骨前端膨大,向后逐渐变窄。眼眶前部小,后部大,故其前部外缘呈“八”字形,平均宽度为4.36mm±0.3045mm。额骨趋平,顶骨微后倾,故侧观头骨较平缓,头骨低扁,颅高值小,平均12.64mm±0.440 lmm,颧宽平均为18.57mm±0.481 6mm。顶骨侧缘向外突出呈弧形,顶骨显宽。门齿孔与腭孔合成一孔。犁骨裸露。听泡小而鼓圆,下颌关节支较宽阔。1
牙齿上颌门齿2对,第一对较大,唇面具深的纵沟,第二对极小,隐于第一对的后方。1
亚种分化黄河鼠兔目前为一单型种,尚元亚种分化。2
地理分布黄河鼠兔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与藏鼠兔同域分布。国内分布于陕西秦岭地区、四川东部大巴山一带。2
生态环境黄河鼠兔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上植被茂密的林区、灌丛、草丛等处,可与藏鼠兔同域分布。有关其生态学内容尚待进一步研究。2
经济意义黄河鼠兔对林区植被更新及农作物均有一定危害。但因分布范围狭窄,危害程度尚不十分显著。3
分类讨论黄河鼠兔是Matschie(1907)依据Filcher(1903--1905)从西安到、兰州之间收集的保存不太好的毛皮和头骨严重损坏的2个鼠兔标本订名的。标本既无野外采集号,也无确切的采集地点。Allen(1938)假定其模式标本产地在陕西南部靠近西安的秦岭,并将Ochotona huangensis归入藏鼠兔作为太白山亚种(0.t.huangensis),这一观点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但是,仍有一些学者持异议。Ognev(1940)认为黄河鼠兔是达乌尔鼠兔O.dauricus的亚种;Gromov和Baranova(1981)将其列入达乌尔鼠兔的异名中;Corbet(1978)将黄河鼠兔归入藏鼠兔中,随后(1984)又将其放人O.dauricus的异名中。Thomas(1911,1912)将陕西太白山同域分布的两种鼠兔,分别订名为Ochotona syrinx和O.cansusmorsa。就此,各位学者意见颇不一致。Osgood认为它们应是藏鼠兔的不同亚种;Allen (1938)将其列人藏鼠兔太白山亚种的异名,并为以后学者所引用。4
于宁等(1992)经比较研究后认为,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应是一独立种,而Thomas所命名的O.syrinx与黄河鼠兔在外形、毛色、头骨特征等方面均完全相同,故0.syrinx应视作黄河鼠兔的同物异名。而O.c.morosa在毛色与头骨特征方面与藏鼠兔一致,应属藏鼠兔类群。4
保护级别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