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Linnaeus),也叫跳跳鱼、泥牛、滩涂虎。双眼像螃蟹的眼睛一样能弹出来,两边的腮向外突出,鱼头呈三角形。
简介鱼明明生活在水中,怎么能爬树呢?可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世上还真有一种会爬树的鱼。这种奇特的鱼名叫“滩涂鱼”,是一种生存在韩国等国的沼泽和河口内以及泥滩上的鱼类。它能够行走,而且可以较长时间地离开水,在陆地上活动。那么它如何呼吸呢?原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它的鳃和鳃裂已经能够直接呼吸空气了。另外,它的皮肤中密布着微血管,可以直接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离开水后,在鳃前的喉部仍然保持相当分量的海水,也可以供呼吸使用。最奇特的是滩涂鱼的尾鳍也具有呼吸功能,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滩涂鱼把身体的大部分露出水面,而将尾鳍留在水中,呼吸水中的空气。但是滩涂鱼已经适应了经常游m水面呼吸,所以它要是不定期游m水面,就会死掉。
滩涂鱼之所以能够行走、爬树,主要是依靠一对十分粗壮的胸鳍。它的胸鳍很长,而且根部肌肉相当发达,不但可以支撑身体,还能活动自如,交替着向前爬行,有点像人的两只胳膊。在胸鳍的支撑下,滩涂鱼能够抓住树十,不慌不忙地向上攀援,有时速度比人步行还要快。
滩涂鱼头顶上长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网眼睛,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就会马上跳进海中。等到海水退潮了,就在泥滩或露出水面的树干上捕食,又爬又跳,非常活泼。
滩涂鱼还有挖钻孑L道的本领。作为栖息之所的洞穴,至少有两个洞口,一个是正洞口,也就是jm行的主要通道。另一个是后洞口,是m处的支通道,这样就保持了水流与空气的畅通1。
生活环境可以用淡水养,营养价值非常高,有水中人参的美名的滩涂鱼为暖温性温热带沿岸性的小型鱼类,分布于马来西亚、朝鲜、日本、中国的南海及东海;和中国的台湾海滩上。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近岸滩涂处或底质烂泥的低潮区,对恶劣环境的水质耐受力强。
生活习性广盐性,喜穴居,穴一般为Y字形,由孔道、正孔口和后孔口构成。正孔口用于进出,后孔口用于换气。依靠胸鳍和尾柄在水面上、沙滩、岩石上爬行或跳跃;匍匐于泥涂上觅食底栖硅藻、蓝绿藻,也食少量桡足类及有机质。也会捕食小鱼或昆虫。遇到危险便钻到泥土中,或者飞快的跳走。滩涂鱼个体虽小,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海鲜之贡品,市场售价约为90-110元/公斤,具有较大的养殖开发前景。
红树林深处,各种海生动物妙趣横生。滩涂鱼可以长时间离开水,甚至爬到树上休息,属两栖水生物。它弹跳自如,猛然一跃,可以跳过超过自身长三倍的距离,故又称跳跳鱼。滩涂鱼求偶的方式也很独特,雄性滩涂鱼会摆出各种姿势跳“求偶舞”,吸引雌性滩涂鱼进入自己的洞穴,步入“洞房”2。
外形形态特征滩涂鱼个体小,成熟的个体长一般为110-160mm,体重为25-50g;大个体长可达160-180mm、体重达50-70g。体侧扁,背缘平直,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体及头部均被小圆鳞。第一背鳍颇高,基部短,有5根鳍棘延长丝状;第二背鳍鳍条较低,倒后伸达尾鳍基,腹鳍短,胸鳍,尾鳍均为尖圆形。体蓝褐色或灰棕色,体侧上部沿背鳍基部有6-7条灰黑色的横纹,体侧及头部散布许多亮蓝色小点,腹部白色,第一背鳍深蓝色,第二背鳍蓝灰色,腹鳍浅黄色,尾鳍灰黑色。
繁殖生长滩涂鱼繁殖季节为每年4—9月,每尾亲鱼可产卵1万粒左右。卵位呈球形,有粘性呈黄色。夏季和秋季可看到大量的鱼苗出现在海水比重1.015以下的河口地带。其生长速度较慢,从幼苗到成鱼一般须7-10个月时间。
养殖捕捞养殖与捕捞 滩涂鱼的养殖在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早已盛行,在中国大陆仍较少。滩涂鱼养殖池的结构与虱目鱼大致相同,池底一般应高出低潮线而且必须平坦,底质以粘土为佳;池内水深以5-15cm较适当,过深不利于生长;池水盐度为1.010—1.020之间;水温以24℃一30℃时生长较快;鱼苗投放前必须晒坪,施放基肥,消毒,驱除杂鱼和敌害,然后注水培养底藻。鱼苗放养时间一般为6—9月,每公项放养量通常为30000尾。滩涂鱼的生长速度,与池塘环境、底藻状况及管理技术等因素有关,滩涂鱼的捕捞可用手捉法、笼捕法和吊网法等。手捉法是捕者找到鱼穴后,直接用手沿孔道捉取,笼捕法是捕者找到鱼穴后,用泥土封住后孔口,用鱼笼口插入正孔口,待其从正孔口出来进人鱼笼而捕获。吊网法是利用滩涂鱼潮水的习性,先把池水排到2cm浅或排干水池,在鱼池注水口设置吊网,利用涨潮时慢慢注水,滩涂鱼将逆流群集进人吊网内,拉动网绳吊起捕获。
散文之说鲁迅先生在脍炙人口散文《故乡》里,写了闰土捉“海边跳鱼”的情景,那黑不溜秋,随潮而跳的滩涂鱼,其貌不扬,却是海鲜中美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