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柑橘潜叶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柑橘潜叶蛾是昆虫名,属鳞翅目,潜叶潜蛾科(Phyllocnistis citrella),在世界各大洲和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分布。在我国,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海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上海、云南等地区柑橘园区均可发生。危害柑橘、金橘、柠檬、二月兰、构橘、四季橘、冰糖橙等植物。是一种严重的柑橘害虫。潜叶蛾幼虫为害幼芽嫩叶,个别情况会危害果实。幼虫钻入叶片表皮之下取食叶肉组织,造成蜿蜒的虫道,并在中间留下粪线。因此有鬼画符、绘图虫的俗称。被害叶片卷缩,可成为柑橘全爪螨(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的越冬场所;造成被害叶片光合效率低,易于脱落,并且有可能诱发溃疡病等侵染性病害。

简介柑橘潜叶蛾属鳞翅目,橘潜蛾科。又称绘图虫鬼画符、潜叶虫。是柑橘新梢期主要害虫之一,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受害最重。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日本及大洋洲等地有分布。能危害所有柑橘属植物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仅为2毫米,翅展约5.3毫米,触角丝状,体翅全部白色。前翅尖叶形,有较长的缘毛,基部有黑色纵纹2条,中部有“Y”字形黑纹,近端部有一明显黑点;后翅针叶形,缘毛极长足银白色,各足胫节末端有一个大型距;跗节5节,第一节最长。卵扁圆形,长0.3~0.4毫米,白色,透明。幼虫体扁平,纺锤形,黄绿色;头部尖;足退化;腹部末端尖细,具有1对细长的尾状物2。

蛹有前蛹期。蛹扁平纺锤形,长3毫米左右,初为淡黄色,后变深褐色。腹部可见7节,第一节前缘的两侧及第二至第六节两侧中央各有1瘤状突起,上生l长刚毛;末节后缘两侧各有1明显肉刺。蛹外有薄茧,茧金黄色。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9~15代,世代重叠,以蛹和幼虫在被害叶上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7-9月是发生盛期,危害也严重。10月份以后发生最减少。完成一代需20天左右。成虫大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栖息在叶背及杂草中,夜晚活动,趋光性强。交尾后于第二至第三天傍晚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中脉附近,每叶可产数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90粒,平均60粒左右。幼虫孵化后,即由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在内取食叶肉,边食边前进,逐渐形成弯曲虫道。成熟时,大多蛀至叶缘处,虫体在其中吐丝结薄茧化蛹,常造成叶片边缘卷起。苗木和幼龄树,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齐,适合成虫产卵和幼虫危害,常比成年树受害严重。3

生活习性柑橘潜叶蛾的田间消长规律和对新梢的危害程度,各柑橘产区略有不同。但多从6月初的夏梢抽发开始危害,一直延续到10月上旬的秋梢老熟,又以8~9月危害最盛。该虫在南部地区年可发生12代以上,在北部地区8~9代左右,世代重叠,多以蛹在秋冬梢叶缘卷折内越冬。潜叶蛾成虫无趋光、趋化性,白天多栖息于冠内叶背和橘园杂草丛中,清晨和晚上8~10时活动频繁,雌蛾将卵多产在嫩叶中脉两侧或嫩枝上,每叶产卵数粒至20粒,幼虫孵化后蛀入叶片或嫩梢表皮蛀食危害,形成白色弯曲虫道。潜叶蛾发生的盛期若与柑橘夏、秋梢大量抽发相吻合,危害往往严重;苗木和幼树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齐,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危害,受害也较严重。影响潜叶蛾大量发生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天敌因素和食物因素。柑橘潜叶蛾发生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左右。幼虫危害嫩叶、嫩枝后,使叶片卷曲硬脆而脱落,新梢生长受阻,影响树势和抽梢结果,幼虫危害的伤口又利于溃疡病和螨类等病虫害的侵入危害2。

危害状潜叶蛾的幼虫孵出后从卵壳底部潜入寄主嫩叶、嫩茎皮下组织取食,蛀成弯曲银白色隧道,在隧道中间有1条黑色线为幼虫的排泄物。叶片受害组织不能正常生长而另一面叶组织则正常生长,因此使叶片卷缩硬化,俗称“茶米叶”,提早脱落。新梢严重受害时也会扭曲,影响次年开花结果。幼年树和苗木受害,严重影响树冠的扩大和苗木质量。幼果受害,果皮留下伤迹。枝叶受害后的伤口常是柑橘溃疡病病菌侵染的途径,导致溃疡病严重发生。又常成为螨类等害虫的越冬场所1。

防治方法园艺防治杜绝虫源,防止传入;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被害枝叶并烧毁。

药剂防治成虫羽化期和低龄幼虫期是防治适期,防治成虫可在傍晚进行;防治幼虫,宜在晴天午后用药。可喷施10%二氯苯醚菊酯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杀虫和杀卵效果均好),或25%两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