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飞鱼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飞鱼科,颌针鱼目的1科,共有8属50种,通称飞鱼,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口端位,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体色一般背部较暗,为热及暖温带水域集群性上层鱼类,以太平洋种类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

简介飞鱼科,共有8属50种,通称飞鱼,为热带及暖温带水域集群性上层鱼类,以太平洋种类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国及临近海域记录有6属38种,以南海种类为最多。飞鱼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口端位;飞鱼由于发达的肩带和胸鳍,以及尾鳍和腹鳍的辅助,能够跃出水面,滑翔可达100米以上。

本科为温热带海洋上层鱼类,喜结群,有趋光性。一般个体体长不超过300mm,最大的可达450mm。游泳迅速。飞鱼有时接近水面,尾鳍急剧摆动,使身体迅速前进,然后跳出水面,把胸鳍张开并在空中作滑翔飞行。其动力主要来自尾部。飞鱼能跃出水面1~2m,滑翔10余秒,至100~400m远处落水。飞鱼常成群游动,数百尾飞鱼成群跃出水面飞期的景象蔚为壮观。飞鱼在近海多海藻的区域产卵;卵较大,有丝状突出物。以较大形浮游生物为主食。常受中上层凶猛鱼类的追捕,如鲯鳅、鲨等。全世界有7或8属52种。我国产6属37种,以南海种类最多。本科产江苏省有2属1。

飞行原理飞鱼的“飞行”其实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结果发现,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飞行器”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过去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以为是靠振动它那长而宽大的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这时很像一艘潜水艇,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竟超过18米每秒。

飞出水面时,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著海面上吹来的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鱼。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好的飞翔记录:飞行时间90秒,飞行高度10.97米,飞行距离1109.5米。

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於它没有像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断尾鳍的飞鱼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飞行原因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飞鱼的飞翔,大多是为了逃避金枪鱼、剑鱼等大型鱼类的追逐,或是由于船只靠近受惊而飞。

海洋鱼类的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中小型鱼类,是鲨鱼、鲜花鳅、金枪鱼、剑鱼等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十分巧妙的逃避敌害的技能:跃水飞翔,可以暂时离开危险的海域。因此,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遭到敌害攻击时,或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的刺激时,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但有时候,飞鱼由于兴奋或生殖等原因也会跃出水面,有时候飞鱼则会无缘无故地起飞。当然,飞鱼这种特殊的“自卫”方法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在海上飞行的飞鱼尽管逃脱了海中之敌的袭击,但也常常成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鸟,如“军舰鸟”的“口中食”。

飞鱼就是这样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钻入海中,用这种办法来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敌害。飞鱼具有趋光性,夜晚若在船甲板上挂一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自投罗网撞到甲板上。飞鱼的肉特别鲜美,肉质鲜嫩,是上等菜肴。

外形特征

体略呈梭形,背部及腹部颇微凸出,头很短,背部平坦,腹面甚狭。吻知眼大,侧位而高。牙细,上下颌牙成狭带状。体被圆鳞,鳞较大。侧线位很低,近腹缘,其端不达尾鳍基部,侧线鳞54-66(8~10/4)。背12~14,位靠后。胸鳍很发达,宽大,平置时可臀鳍最末端鳍条的尖端。腹鳍大,平置时约可臀鳍基底末端。臀鳍小,与背鳍略相对,尾鳍叉,下叶较上叶长2。

1、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口端位;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

2、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鳃膜与鳃峡不相连,鳃膜条骨9~12;上咽部具齿丛;鳔大向后延伸;无幽门盲囊;被大圆鳞,易脱落,头部多少被鳞;侧线低,近腹缘。

3、臀鳍位于体后部,约与背鳍相对无鳍棘;胸鳍特别长最长可达体长的3/4,呈翼状一般可达或超过背鳍起点;有些种类腹鳍发达,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

4、体色一般背部较暗,腹侧银白色,胸鳍色各异,有黄暗色斑点,或淡黄色,或具淡黄白色边缘,或条纹。

5、产浮性卵,卵膜上具突起,或长丝状突起。有些种类有季节性近海洄游习性,形成渔汛。

相关资料鹤鱵亚目的四科中,竹刀鱼科的秋刀鱼是人们所熟悉的桌上佳肴,属于季节洄游性鱼种,但未见于台湾附近海域;另外的鹤鱵、鱵与飞鱼三科,则同属大洋表层游泳的鱼类。

飞鱼胸鳍明显,很容易分辨。鱵和鹤鱵则像亲兄弟,一般而言,它们的体型都比飞鱼细长,其中鹤鱵最长,最大可达100公分以上,口大,且上下颌一样长,而鱵的体型较鹤鱵短些,其下颌比上颌长的多,所以鱵又称半喙鱼。它们各鳍的位置都差不多,尾鳍也都是下叶较上叶长。有少数上下颌并不突出的鱵科鱼类,看起来和飞鱼很像,其中有两个属的胸鳍比较长,可以和飞鱼一样飞行一小段的距离,所以又称为飞鱵。

种类介绍少鳞燕鳐少鳞燕鳐(Cypselurus oligolepis),隶于飞鱼科燕鳐属。

胸鳍特别长,鳍膜不具斑点。腹鳍长,位于体后部。尾鳍叉状,下叶长于上叶。上下颌牙三叉状。腭骨有牙。侧线位低,侧线鳞46~48个。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为115-185毫米。喜近水面游泳,常跃出水面,借胸鳍伸展可在水面滑翔一定距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仅见于南海。

真燕鳐真燕鳐(Prognichthys agooz),隶于飞鱼科真燕鳐属。

体长而扁圆,略呈梭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400-1500克。背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渐变细,腹面甚狭;头短,吻短,眼大,口小。胯骨有牙,牙细,上下颌成狭带状。背鳍一个,于体的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特长且宽大,可达臀鳍末端;腹鳍大,后位,可达臀鳍末端;两鳍伸展如同蜻蜒翅膀。侧线位极低,近于腹缘。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被大圆鳞,鳞薄极易脱落。头、体背面青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及臀鳍灰色,胸鳍及尾鳍浅黑色。侧线位低,侧线鳞54~66个。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常成群,喜近水面游泳,常跃出水面,借胸鳍伸展而滑翔一定距离,有时可达几十米,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

经济价值飞鱼是许多热带海域国家重要的渔获物之一,特别是岛屿地区。渔民多半可用定置网、流刺网或围网来捕获,而夜间有趋光习性者则可用焚寄网(灯火渔业、火诱网)捕获。每年春夏季是台湾地区的飞鱼渔期,东部产量较多,是兰屿达悟族人的重要食物。飞鱼卵也是许多老饕喜爱的美食。

飞鱼的产卵习性很特别,它们生下来的卵块,需要附着在海面的飘浮物上,例如马尾藻的下面,甚至于连飘浮的竹竿或杂物,它也可以利用。所以每年一到春夏飞鱼产卵的季节,渔民就到它们的产卵场布放很多草席,诱骗飞鱼来草席下面产卵。由于飞鱼卵售价高,且常外销日本,因此渔民争相捕捞的结果,已使飞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